賢達墨跡
賢達墨跡
賢達墨跡
我父母都是山西人,按說我是百分之百的山西人;我父親1946年11月來北京,我1949年9月生于前門西河沿,又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由于地利關系,我1981年開始接觸北京滿族,其中一些是滿清皇族及其后裔,每年都參加滿族頒金節,可以說,我是個北京的準滿族人。
在我與滿族的交往和書信往來中,收藏了許多滿族社會賢達墨跡,僅愛新覺羅氏字畫就70余幅(軸)。多年來,我還有意識保存收藏師友的書信。像愛新覺羅·載鑫、石繼昌先生來信較多。我把較為珍貴的信件放入資料夾加以收藏,資料夾冠名“賢達墨跡”。
我與著名作家金寄水先生交往多年,收藏有金先生1995年、1996年給我的5封信札。信札均用毛筆書寫,信封有“楚石齋”朱筆或印章。
金寄水先生乃清朝多爾袞直系后裔,睿親王的嫡子。他博學多才,擅長書法,工詩詞。我是1984年經北京晚報李鳳祥老師介紹認識寄水先生的。現在想起來,我依然感到幸運。作為“寄水弟子”,不論他生前住北京崇外巾帽胡同、東城干面胡同,還是西直門外昌運宮高知樓,他都帶著我。我收藏金先生的第一封信是他即將搬家西直門外昌運宮高知樓時給我寫的告知信。第二封信則是專門告知我昌運宮行走路線的,從兩封信中可見金先生關心人的可貴之處,每當我看到這兩封信札,總有一股熱流在我身上涌動。第三封為約稿信。第四、第五封信是他專為贈送我人民畫報海外版《中國》來的,上面刊有寄水先生撰寫的《王府生活錄》,我至今不但保存著先生的信札,還珍藏著第12期《中國》畫報。
另外,我還珍藏著書法家毓山詹先生1984年和1986年給我的4封信札。前兩封字略小。毓山詹先生是道光皇帝的后代,恭親王奕讠斤是他的曾祖父。那時,毓山詹先生在北京日壇中國藝苑工作,有一次我到單位找他,談話之余,他讓我在他的書法作品中選一幅字。那時他的一幅字賣40元,而我的工資每月也就40元,我不好意思拿。所以至今沒有他的墨寶。我就只能好好收藏他的4封信札了。
至今我還珍藏著郭布羅·潤祺先生2000年11月26日贈我的書法五幅。郭布羅·潤祺先生為清末皇后婉容弟,我們早就相識。2000年我去東城北兵馬司金小竹家(恒蘭先生第三女),才知道潤祺先生字寫得好,當天就冒冒失失去了金臺北路潤祺先生家。當時,潤祺先生正給人看病,插個空檔,潤祺先生寫了五小幅字。我收藏的五幅字中,其一內容為“識宇宙之無窮,知人生之有數,不虛此生,為國效忠”。從中可見他的人生志向。
尤其讓我難忘的是書法家啟源先生的一封來信。來信介紹金啟博先生查家譜一事。他是清代敬謹親王的后人,先在西山八大處中學工作,現已退休。啟源先生在我擬調中科院時幫過我,不敢忘。去年滿族聯歡會上見過一面,身體尚健。
除此之外,在我的“賢達墨跡”中還收藏有溥仲先生、彌松頤老師等人的書法和信札,以及清皇族金玉書、金光照、金誠、金鐸、烏拉熙春等人的書札墨跡。這之中除溥仲先生、彌松頤老師博學多聞,擅長書法外,其他人中也不乏飽學之士,因此,他們的書法和信札也都收入我的寶庫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