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的設計追求
可喜的設計追求
可喜的設計追求
五角場下沉式廣場是以人為本理念的一次成功實踐。具體說來有三大特點:
首先,景觀動態化。無論是水體、光影,還是音樂,全部都實現了動態化安排。而且通過音樂流來控制水流、光影變化在上海地下空間開發中還是第一次,特色非常鮮明。
其次,環境生態化穿插在水體中間的各種綠色,如植物、花卉,配合靈動的水體,營造出非常有活力的生態環境。
還有一點就是設施人性化。每一個孔口的誘導系統十分醒目。下沉式廣場四周布置了5條步道通達周邊商廈、地面。廣場與地面相銜接的每個出、入口均配有自動扶梯,出口處覆蓋全玻璃幕墻屋頂以遮風擋雨留住陽光,為行人下到廣場所必經的步道營造了良好的采光條件;而在廣場的5個入口處,巨大而柔和的數字讓人遠遠就能看到,很人性、很藝術。
火車南站給人印象較深的首先是地下空間環境的藝術化營造,可以看出設計者還是努力地試圖營造出一個換乘便捷、感覺愜意的地下空間環境來。
站在站屋二層的地平面上,我們可以很容易觀察到開敞式二層地下廣場,那里較為集中地安排了汽車進站通道、人行步道等附屬設施。由于這些功能性設施是在不同的三維空間里實現的,而且采取了開敞式設計,因此看不到一般火車站通常的熙攘人流和嘈雜擁擠。
再者,過渡空間環境的營造下了不少功夫。植綠、引入陽光……南北廣場四處過渡空間的設計借鑒了國外常用的生態手法,可以較為有效地緩解人們行走在漫長地下通道中累積的壓迫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過渡空間的設置,還能在緊急情況發生時有效疏散人流,起到較好的綜合防災作用。
地下廊道頂部的“銀河”費了設計者不少的心思。“銀河”彎彎曲曲伸過去,既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還可以緩釋逼仄環境中人們的心理壓力。當然,如果在其中設置一個導引色彩更為強烈的色帶、適當配一些簡潔的文字,導引效果就更好了。
總的來說,這兩處地下空間的功能性開發與環境藝術的創造性實踐都展示了我國近年來地下空間開發中一個可喜的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設計者都試圖通過藝術化的努力為人們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地下空間環境,我們應該鼓勵并且引導好這種努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