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美術的早熟年代
鼓浪嶼美術的早熟年代
鼓浪嶼美術的早熟年代
鼓浪嶼的西洋美術比西洋音樂成熟得早。上世紀二十年代,當鼓浪嶼琴童們剛剛在學習彈奏教堂頌詩伴奏樂曲的時候,西方新潮畫派的理念與技法已被鼓浪嶼的畫家們融入到美術創作中。
鼓浪嶼早期油畫在世界許多地方展出。美國里根總統對鼓浪嶼早期著名美術大師林克恭偏愛有加,并收藏他的作品。
鼓浪嶼的西洋美術比西洋音樂還成熟得早
鼓浪嶼的西洋美術比西洋音樂成熟得早,這里的繪畫從古典畫風演變到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過程的時間是很短的。上世紀二十年代,當鼓浪嶼的琴童們剛剛在學習彈奏教堂頌詩伴奏樂曲時,西方新潮畫派(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及表現主義)的理念與技法已經被鼓浪嶼畫家融入到創作之中。當時,以鼓浪嶼為中心的廈門美術創作活動十分活躍,形式多樣,有家庭式的藝術沙龍及創作群體,經常舉辦美術展覽,進行學術交流。參與者不但有本地和國內(包括臺灣)的美術家,還吸引了東南亞、日本等地著名美術家加入,一道崇尚油畫、水彩畫的研究和創作。
臺灣著名油畫家張萬傳先生年輕時沒有機會去歐洲學習繪畫,當他了解到廈門美術得天獨厚的藝術創作空間,毅然來到廈門并加入這里的美術團體。鼓浪嶼的景色深深地讓張先生著了迷,幾年間他踏遍了鼓浪嶼的每個角落,創作了大量描繪鼓浪嶼的油畫作品,其中《鼓浪嶼教堂》、《鼓浪嶼人家》等畫作入選幾屆臺灣省“府展”,作品都帶有鮮明的蘇丁(野獸派繪畫代表)的神韻。張萬傳先生1940年回臺后對朋友說,他在鼓浪嶼幾年的藝術生活圓了他的“巴黎夢”。
鼓浪嶼人最先接受西方美學觀念,西方美學觀念在這里找到了落腳點。地處于亞熱帶的東南濱海小島鼓浪嶼的自然地貌優美,充沛的陽光和宜人的氣候,景色絢麗迷人。這里有風格迥異的各國建筑,有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名人,有令人神往的人文風情與藝術氛圍……這些都是鼓浪嶼產生審美要素的基本條件。發現鼓浪嶼之美的是生活在這里有藝術天賦的人們,他們運用西洋的繪畫材料,最先創作了大批表現鼓浪嶼秀麗風光的美術作品,鼓浪嶼也產生和成就了一批對時代卓有貢獻的畫家——林克恭、周廷旭、楊賡堂,黃燧弼、林學大、謝投八,周碧初、郭應麟、張萬傳、龔鼎銘、許聲基、龔植、吳大一、王逸云、葉永年和黃蓮汀等。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洋美術熱大大地推動了廈門文化藝術的發展,輻射面波及臺灣地區、日本和東南亞。可以說,西洋畫這一外來藝術門類在國內從引入、興起到發展,鼓浪嶼是處在領先地位的,這股美術創作熱潮大大提高了廈門城市的知名度。當時以廈門為中心的閩臺地區和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地帶在國內形成了南北兩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
英國皇家藝術家協會首位外國會員
說到鼓浪嶼早期油畫,不能不提到林克恭和周廷旭。
林克恭(1901—1988)是臺灣實業家林菽莊(著名的臺灣板橋花園與鼓浪嶼菽莊花園園主)之子,早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學習法律、經濟,先后進入倫敦大學斯雷德美術學院、法國裘里安美術學院、瑞士日內瓦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回國后任廈門美術專科學校校長,上世紀四十年代去臺灣,任臺北美術學院院長。后移居美國,是美國畫壇的一位著名畫家,在世界許多地方舉辦畫展。里根總統對他特別贊賞,并收藏他的畫。
周廷旭(1903—1972)出生于鼓浪嶼,他是第一位被聘為英國皇家藝術家協會會員的外國人。1920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歷史與考古,1921年進入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美術學院學習繪畫,此后進入巴黎美術學院、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周廷旭有敏銳超前的審美眼光,是一位將中國的美學觀念成功結合到西洋繪畫中的先導者,歐洲、東南亞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1938年后移居美國。
兩位大師留存在鼓浪嶼數十幅早期油畫原作,有風景,有靜物花卉,有人物。這些油畫已保存了半個多世紀,畫框雖已陳舊,但是畫面油彩依然斑斕,筆調依然清新,從中可以看出,鼓浪嶼的土壤孕育出的美術先驅早就在中國的東南角與西方同步創造人類文明。
旅歐學子練就的色彩眼光
在西風東漸的藝術熱潮中,從鼓浪嶼赴歐洲學美術的畫家由于地理環境的緣由,似乎特別鐘情于西方印象派及印象派以后的色彩表現。學成回國時,發現他們所練就的色彩眼光那么地適合于表現鼓浪嶼的自然風光,即便是南京、上海、杭州等其它地區赴歐學藝的先驅在鼓浪嶼的寫生創作中也都富于色彩的表現力。他們放棄西方傳統繪畫描摹自然、追求色彩空間的手法,應用色彩的明快對比,強化色彩的純度及冷暖對比;應用大的筆觸和大的色塊的造型手法,與鼓浪嶼景觀的斑斕色彩和寧靜氣氛尤為神似。今天看來,這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產生于鼓浪嶼的美術作品仍然令人驚嘆,如《月下曇花》、《瓜葉菊》、《海邊夕輝》、《早市》、《舞者》等作品。雖然風格迥異,但畫面構成和色彩形態講究,色調和悅,用色對比洗練,我們看到的不是色彩的塑造,而是色彩的歌唱,從中可以感受到法國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的畫風。用筆用色隨著畫家情感跌宕起伏,流暢貫通又有中國的運筆韻味。時隔幾十年,觀賞這些美術作品仍覺意味猶新。
激發藝術靈感的地方魅力猶存
由于戰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對創建廈門文化歷史有卓杰貢獻的畫家被迫離開鼓浪嶼,去異國他鄉另求發展,鼓浪嶼美術創作活動跌入低谷。
新中國成立后,名畫家楊夏林教授在鼓浪嶼創辦美術學校,鼓浪嶼又成了培養莘莘學子不可多得的藝術殿堂。鼓浪嶼島民為美術學校的創辦鼎力相助,不少文化世家紛紛獻出家藏的珍貴絕版畫冊、藏畫,意大利大理石雕像,古董文物等,充實和豐富了教學資源,在信息貧乏的年代,開闊了師生的眼界。如今學校發展成為門類齊全的藝術設計大學,師生達2000多人,占鼓浪嶼現有人口的六分之一,在鼓浪嶼的人文環境條件發生變遷的情況下,美術領域興旺發達。
回望歷史,鼓浪嶼永遠是激發藝術靈感的地方,是畫家的天堂,她的特色魅力也不斷吸引海內外的美術家到這里來,與本土畫家一起創作,以各自不同的視角去贊美他們心中的鼓浪嶼,更使鼓浪嶼神采飛揚。
鼓浪嶼不僅是琴聲悠揚之島,也永遠是追求視覺美的圣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