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醫生霍海峻
文物醫生霍海峻
文物醫生霍海峻
沿故宮西側的甬道進入一個小院,便來到故宮科技部。這里就是霍海峻工作的地方。在這里,他從事幾十年文物修復工作,負責故宮內陶器、瓷器、金石、鐘表、壁畫等文物的修復、試驗工作。霍海峻說:“我們這兒其實就是一所‘文物醫院’,來這兒‘看病’的都是各類文物。而我就是青銅器的‘主治醫生’。”
練就坐功拼對復原班簋
1962年,17歲的霍海峻來到故宮。先分到消防隊,后來又到干校學習。直到1972年,他才被調到故宮科技部,學青銅器修復,師從故宮有名的趙震茂。
文物修復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工作,既需要全面的知識,又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不過,霍海峻要比別人多練一種功,那就是“坐功”。霍海峻說:“這行干的是吃功夫的活兒,一件銅器修上幾個月半年是常事兒,所以干這行得坐的住,有耐心才行。當初學修復工作時,每天坐在桌子前,拼、接、刻、畫,擺弄那些小玩意兒還真不習慣,可是時間長了,慢慢地自己的性格也磨出來了,工作時坐半天已經不成問題。”
基本功練好了,霍海峻才有資格和師傅學習修復文物。他與師傅一起修復的第一件文物叫“班簋”。這件“班簋”在古籍《西清古鑒》中有詳細記載。“班”是人名,而“簋”則是古代盛飯用的器具。“班簋”上的文字記載了西周時期的“班”一次出征及返回的全部過程。以前人們看到的只是文字記載,而實物誰也沒有見過。霍海峻看到實物準確地說就是一堆碎片,僅能看出形狀的底座,判斷出,這是一件高足器物,不過僅剩下一個腿兒。記載“班”出征的196個字,也缺少兩個。按師傅的指導,霍海峻先從底足開始向上拼接,缺少的底足,重新做模型、鑄造、精加工、做舊,然后將做好的底足焊到底座上。底足拼完了,再拼底座、器身、器口。拼接時,師傅在一旁指點,霍海峻則將碎片一片一片地試著拼對在一起,找準位置后,再將它們焊接起來。拼對工作相當困難,費盡周折后,這只“班簋”露出了真容。看著面前的這件寶貝,霍海峻不禁想,幸虧練好了“坐功”,不然,這件工作還真完不成。多年后,憑著對青銅器修復特有的悟性,霍海峻不僅掌握了青銅器的修復手藝,并且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修復銅塔更正史料記載
1985年,作為故宮科技部金石科科長,霍海峻接受了五塔寺的委托,修復一座明代銅塔。這座國內現存最高的銅塔,高10米,共有8個面,一面是門,一面是窗,一門一窗相對,每面的門窗兩邊各塑有一尊人像。可惜,銅塔在“文革”中被砸,人像及紋飾全都辨認不出。本著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霍海峻對與長椿寺同年代的天寧寺、八里莊磚塔,進行了考察,但收獲不大。在翻閱了大量資料后,他終于在《舊都文物略》中看到一張照片。原來,銅塔的門兩邊各站一個金剛,窗兩邊各站一個供養人。
在修復銅塔的過程中,霍海峻通過蛛絲馬跡獲得了意外地發現。他從一片銅瓦上發現了一枚“泰昌通寶”錢幣印記,印記雖小,可這卻是一個重大發現。霍海峻說:“這座銅塔是明萬歷年間鑄造,一直被人們公認,可從這枚錢幣印記來看,以前的認識就有問題。因為萬歷皇帝死后,繼位的泰昌帝僅在位1個月。泰昌帝死后,他的兒子天啟繼位,并為父親泰昌鑄造了‘泰昌通寶’錢幣。根據這段歷史,和一位文人為銅塔寫過的文章來看,這座塔的鑄造時間,應在天啟年間。”霍海峻的這番論述,得到專家認可,也使歷史的軌跡更加清晰。
堇鼎泡澡治愈“青銅癌”
去年,霍海峻辦了退休手續,但故宮大量的工作還是使他留下來了,結果被首都博物館請去修復“堇鼎”。“堇鼎”是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還參加過“北京亞運會的點火儀式”。鼎腹內壁鑄有銘文4行26字,證實了北京琉璃河地區即當時古燕國的始封地。
“堇鼎”屬較大器物,淺綠色的鼎身上“長”著許多白綠色的“有害銹”,這些銹被稱做“青銅癌”。現在,不少“青銅癌”已經擴散到了銘文和紋飾。對于本館“鎮館之寶”的修復,首博領導非常重視,事先要求制定出完整的修復方案。為了方案的制定,霍海峻用大量時間制定計劃、查閱資料,并綜合多年實踐經驗,對初步制定的幾套方案進行篩選,最后決定用“水溫交替置換法”,像“泡澡”一樣為“堇鼎”除銹。
這天,工作場地上安放著特制的不銹鋼水箱。這個特制的水箱上裝有電加熱、控溫和測溫裝置,是修復工作使用的主要設備。在霍海峻的指揮下,“堇鼎”被緩緩放入水箱,接著,230多升純凈水將水箱里的“堇鼎”浸泡起來,與此同時,水箱啟動加熱裝置,水溫隨之緩慢升高。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霍海峻也緊張了起來。雖然修復方案制定的相當完備,局部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畢竟采用這種修復方案還是第一次。好不容易盼到溫度接近50℃,他急忙趴在水箱上仔細查看,當看到水中一團團白色絲狀物漂來蕩去的時候,一顆懸著的心立刻放了下來。這時候,霍海峻比誰都清楚:“堇鼎”身上的有害銹已被析出,這種新形去銹方案獲得了成功。
此次修復“堇鼎”,前后經歷8個月。在未傷毫發的情況下,“堇鼎”恢復了本來的面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