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馬錢的獨特風采
和田馬錢的獨特風采
和田馬錢的獨特風采
1900年至1916年,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三次深入新疆腹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戡查,掠走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其中有銅質和田馬錢187枚,鉛質和田馬錢2枚,被陳列在大英博物館里,蜚聲海外。
和田居于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端,是塊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的綠洲,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必經要沖,早在漢朝以前,就建立了地方民族政權,稱于闐國。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65年至73年),該國兼并了蔥嶺以南13個小國而稱雄南疆并歸順中國。
該國于公元73年自班超到達以后至3世紀末,制造了一種圓形無孔的錢幣,該錢是以希臘貨幣為原型,用打壓法制造而成,錢分大小兩種,大錢作廿四銖,小錢作六銖,一面是一匹馬或駱駝圖案,周圍有一圈亻去盧文(亻去盧文原流行于印度西北部,后傳入塔里木盆地,成為于闐國的官方文字),因大多數發現于和田地區,故俗稱和田馬錢。
筆者于數年前集藏鉛質和田馬錢二枚,今介紹如下。
圖1正面為右側行走馬,右腿抬起,姿態生動逼真,圖1背面外廓重輪,中間為長方滿穿,穿內有“廿四”兩字,穿的兩側分列倒書“金”和“朱”字即廿四銖,皆篆書,最大外徑26毫米,厚2毫米,重9.5克。
圖2正面是一匹右側行走的雙峰駱駝,右腿抬起,頭上還扎著布帶,昂首闊步,形神兼備,周圍似有一圈符號,但漫漶欠清,圖2背面上端是個“六”字,左側是個“銖”字,右側是個“錢”字,皆篆書,即六銖錢,兩字的中間夾了一個符號,酷似新疆維吾爾族姑娘的舞姿,對此符號有“元”、“方”、“先”字等多種解釋,至今泉家尚未達成共識,而成為不解之謎。最大錢徑26.2毫米,厚2.7毫米,重11克,錢文流暢。
這兩枚鉛錢包漿呈鐵色,古樸蒼老、和潤老熟有光澤,圖文欠清,系長期流通久經摩挲和自然氧化所形成的品相,而與贗品迥然不同,可能制作于于闐國后期,即公元3世紀末,亻去盧文停止使用以后。
我還見過兩枚銅質和田馬錢,外圓有亻去盧文,意為大王矩伽羅、王中之王、伊那婆之(錢貨)。大錢重廿四銖,外徑24毫米,重8.3克,小錢重六銖,外徑22毫米,重5.3克,那兩枚錢圖像尚真,制作精致,品相上美。
和田馬錢是古代絲綢之路貨幣的一顆燦爛明珠,是中西貨幣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展現了我國西域貨幣的千古風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