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民:藝術沒有高低之分
陳漢民:藝術沒有高低之分
陳漢民:藝術沒有高低之分
他是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標志評委、獎牌設計評委;他審閱了所有應征武漢2007年第六屆全國城市運動會會徽、吉祥物的2142件作品;他被譽為平面設計界的“泰山北斗”——
1997年香港回歸專用標志、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一批家喻戶曉的標志都是出自陳漢民之手。在平面設計界,75歲高齡的陳漢民被大家譽為“泰山北斗”。
本次,武漢市六城會會徽、吉祥物征集活動,組委會聘請陳漢民擔任評審委員會主任,他不僅審閱了所有的作品,而且對多幅作品提出了修改意見。昨日,陳漢民老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只能優中選優
“從總體數量來說,這次六城會會徽、吉祥物的應征作品相當多,”陳漢民說,“拿會徽來說,六城會共收到1799件作品,僅比北京奧運會的1900多件略少一些,這充分說明組委會的組織工作相當成功,也表示大家都非常關心六城會。”
陳老說:“有了數量的保證,就肯定會有高質量的作品。”一提起這些會徽、吉祥物,陳老爺子興趣十足,他認為本次的應征作品,整體設計非常專業,而且一屆運動會,只用一個會徽和吉祥物,所以只能優中選優。
陳老介紹道,其實標志設計有一個原則,簡單歸納為八個字,好懂,好記,好看,好用。他說:“這些標志絕對不能拍拍頭,憑感覺就想出來的,他不僅要讓專業人員,而且還要讓普通百姓都能理解它的內涵。這些作品必須要有新穎的特點,要看起來舒服,同時要做到‘放大不空,縮小不擠’,畢竟吉祥物最終要做成實物的。”
在本次入圍的候選應征作品中,既涵蓋了黃鶴樓、武昌魚、白鰭豚等湖北武漢特色,而且也有火炬、跑道等運動元素,陳老說:“這些作品都充分地體現了六城會的整體概念,都具備了使用的條件。”
各自內涵不同
當記者請陳漢民比較一下六城會會徽、吉祥物的應征作品與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印、福娃時,陳老嚴肅地說:“其實從藝術上來說,兩者并沒有高低之分,只不過它們各自所表現的內涵不同而已。”
從事標志設計數十年的陳老說:“標志設計無疑是要體現內涵的,然而對信息內涵的傳遞是否準確,需要理解設計的基本屬性,選準形象要素,同時在形式處理上把握感覺尺度,使設計創意達到觀者共鳴。”
奧運會比城運會的規模大,陳老認為,城運會是國內的一項綜合性運動會,它的會徽和吉祥物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舉辦地的地方特色,但是奧運會是世界性的盛會,它不僅僅要適應國內群眾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國際友人的喜好、習慣等等因素,畢竟這些得通過國際奧委會的認可。“所以說,兩者其實沒有多大的可比性。”陳老如是說。
必須懂得生活
“如果請您設計六城會的會徽、吉祥物,您會從哪方面著手呢?”陳老爽朗地笑了,“真的沒有考慮過,我這次是做評審,為選手們提供點建議。”
不過,陳老認為,設計體育方面的作品必須具備活力,要積極向上,要有一種動感。“其實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者,他必須懂得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的源泉,一個人不可能做到行行都懂。設計之道唯有在實踐積累的體悟中滋長,在長期設計實踐中各種創意種子不斷孕育,各種思維線段不斷交叉,漸漸擴大了創意思維空間。”
陳老舉例道,像我設計銀行的行標,雖然不知道具體銀行的工作流程,但是我知道銀行的行標必須嚴謹、科學,同時要反映誠信的內涵;而娛樂方面的,則要休閑、青春,甚至還要有些刺激。
發揮一下余熱
六城會組委會一位官員向記者介紹,陳老真是“冇得話說”。此次擔任城運會標志的評審委員會主任,陳老來漢審閱完全部作品返回北京的家中后,組委會多次打電話與他探討入圍作品的修改問題,并三次帶作品到他家中請他修改。
組委會一官員不無感慨地向記者描述道:“看到70多歲的老人,將眾多的作品擺放在地上,然后弓著腰對這些作品一一進行修改,而且他對原作者表示,這些只是參考意見,改得如何請他們自己把握。”
當陳老聽到記者轉述這些話后,笑著說:“這是我的工作啊,雖然我自己的確是懶一些,但是遇上自己喜歡的事情(設計方面),我可是非常樂意做的。”75歲的陳老目前已經退休,不過他依然被返聘出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學督導,他說:“也算是發揮一下余熱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