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首次舉辦了“中國宮廷的燦爛時代——清朝宮廷繪畫珍品展”特展,法國公眾有幸目睹許多稀世珍品。此次展出的120件展品大多為該館收藏,其中9件大幅宮廷繪畫和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借展的郎世寧2幅重要作品《山水圖》、《孝賢皇后親蠶圖》特別引人注目。另外,同時期的其他繪畫、銅版畫 、陶瓷、印譜和玉璽等也同時向公眾展出。
《康熙南巡圖》第2卷(68.7厘米×1334厘米),描述皇帝出巡山東,聲勢浩大的出行隊伍經過田野和村莊,其間有丘陵山色和百姓夾道歡迎的場景,卷首楷書題記為“皇上時巡,經齊魯境,至平原縣,特旨免山東省明年地丁正賦,萬姓拜讀恩昭,歡聲四合。于是逾歷山川,省問風俗,駕臨濟南府境,士民咸老幼扶攜焚香,夾道跪擎蔬菜,效野人之忱。圣世蠲租賜復,衢歌巷祝之盛,先見于此,若其民物阜繁,阛阓殷實,并圖大概,以彰熙之象云。”;《康熙南巡圖》第4卷(68.2厘米×1562厘米)描繪了康熙視察江蘇北部黃淮水患區的場景,最精彩處為高家堰黃河堤岸施工場景,遠處為黃、淮河交匯處,黃河色黃,淮河水清,奔騰洶涌,浪花四濺,氣勢宏偉,筆意充滿古風,而卷首楷書題記為:“皇上經紅花鋪入江南境,迂道至邳州,躬向水荒,蠲租賜復,百姓莫不稽顙感悅,仰戴圣慈。遂過宿遷縣,駕親省視黃河,周詳區畫。又念高家堰為河防要地,特渡河巡閱。從此洪波不驚,安瀾告慶,東南之民永荷我皇上平成之績。用敢繪其大略,以志盛事焉。”
 |
進入地下一層的特展廳,幾個玻璃陳列柜里清朝宮廷繪畫的稀世珍品就呈現在眼前。清朝院派畫作是特展的重要部分。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的院派紀實畫中,《康熙南巡圖》(第2、4卷)、《雍正祭先農圖》、《乾隆南巡圖》(第10卷)、《哈薩克貢馬圖》和《木蘭圖》等極為珍貴,屬首次展出,畫幅總長度超過100米。據該館研究員曹慧中女士介紹,康熙在執政時期共南巡6次,他了解民情,視察河防,考察官吏,調整政策,和緩各族矛盾,為康熙盛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康熙南巡圖》則在其第2次南巡后開始由王翚及其弟子楊晉等合繪,于1694年完工。歷時6年的全圖共12卷,總長超過200米,是“中華第一長卷”,詳細描繪了康熙南巡的過程。該圖結構浩繁、場面宏大,工筆重彩的山水、人物、屋宇、舟車、城廓以及風俗被描繪得細膩、生動,不僅每卷卷首題文說明、途經處和事件的記載成為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畫作本身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目前,該畫作的第1、9、10、11、12卷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第3卷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第2、4卷在法國吉美博物館,其余的第5、6、7、8卷則不知流失到何處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而流失在各國私人手中的中國文物大概是此數字的10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