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造境繪鑒湖
以意造境繪鑒湖
以意造境繪鑒湖
李可染以“黑、滿、重、亮”的獨特畫風,構筑了中國現代山水畫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這幅以《鑒湖》為題的水墨寫生,讓人們品味到了他的另一種筆墨情調。
《鑒湖》作于1956年,收入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畫集》,是李可染浙江紹興之行的作品之一。此圖描繪了暮色將臨時的水鄉風情。近景處是臨湖的一個村莊,露出一角黛瓦粉墻,3只漁舟即將靠岸停泊。湖堤上,一座別致的小石橋,映在湖光山色中,兩頭水牛一前一后走在回家路上。騎在牛背上的牧童,也許正悠閑地用越韻鄉音唱著山歌。他們身邊,風平浪靜的鑒湖,像一面巨大的明鏡,纖塵不染。湖對岸是一片碧綠的稻田。再遠處,可見群山逶迤,云霧繚繞。
鑒湖,又稱鏡湖,為東漢時會稽太守馬臻率領民眾所筑的一個人工湖,古有“鑒湖三百里”之說。從王羲之的“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李白的“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到陸游的“千金無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鑒湖”,古老而美麗的鑒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像一壇千年陳釀讓多少后人為之陶醉。而李可染筆下的鑒湖,比真山真水更美。他把西洋畫處理明暗的手法和追求逆光的效果,巧妙地運用于自己的畫面,既重視寫實,更注重寫意。不是簡單地摹仿自然,而是從自然中求真趣、發思慮,再反過來對景造意,以氣造境,即所謂“盡神明之道,發造化之秘”,創造出一種詩的意境,以表現自然之至美,寄寓畫家之情思。
首先是虛實相生,釀造意境。此圖布局巧妙,以近一半的畫幅蓄勢留白,不著一筆。廣闊的湖面與鑲嵌在綠野中的零星水田,以及遠景中的云霧,筆斷意連,氣韻貫通。畫面左上角又以題款和鈐印封角聚氣,對角呼應,以虛景誘導觀者想像,使實景更為開闊、蒼潤、空靈。正如清代畫家方士庶所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景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
其次是精而造疏,提煉意境。此圖剪裁新巧,物象濃縮,其構思簡潔,景物簡化,筆墨簡練,簡而意遠,簡而情濃。
再是靜中寓動,拓展意境。李可染以非凡的手筆駕馭整個畫面,闊筆粗寫,水墨清潤,設色淡雅,充滿清靈之氣,蘊涵濃郁的生活氣息。水牛、牧童及其倒影,如畫龍點晴,成為觀者視線的“趣味中心”,增添了畫面的無限情趣。
李可染把意境視為“藝術的靈魂”,“客觀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就在畫《鑒湖》的當年,他刻了一枚“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的閑章,藉以自勵。此幅寫生便是他最初實踐的精彩見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