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掛飾大吉利
小掛飾大吉利
小掛飾大吉利
清末民國時期,在山東農村有一種小掛飾,深受婦女和兒童喜愛。此種物品,采用布貼和刺繡的方法制作而成,多為民間繡工的余興之作。其造型有動物、昆蟲、花卉、禽魚,及福字、壽字、喜字等。制作時,先在各種描畫好花形圖案的彩色布片上粘貼或刺繡上與該物品形態相關的圖紋,如動物的耳、鼻、眼、爪,花朵,胡蝶等的筋、斑紋及其他一些裝飾花紋等,再按照事前勾勒出的花形紋線,分片裁剪。因其為雙面制品,故每裁剪一片,都要找齊與之相對應的另一片。花色可根據個人喜好自行搭配,如正面是紅色,反面可換成黃色或其他別的顏色,這種變化,能給人以花樣翻新之感,增強了趣味性。花形拼合后,內放入谷糠、鋸末或碎布、棉花等充填物,用針線縫綴固定成形。其花形與花紋皆講究合諧對稱,借此祝愿家庭生活“合合美美”、“稱心如意”。掛的時候也講究成雙成對,取“好事成雙”的吉利數。過去民間事事都圖吉利,已成風習,結婚要挑吉日,蓋房子要挑吉日,就連出趟門也要挑個吉日,只有這樣心才安穩,日子才過得踏實。作品圖案本身所包括的吉利含義就更多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