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專家解密財富中國升值密碼
錢幣收藏:專家解密財富中國升值密碼
錢幣收藏:專家解密財富中國升值密碼
我國第一部藏有跨越3500年間歷代錢幣文物真品500枚的大型錢幣集《財富中國-歷代貨幣大典》,全國存世僅有458套,由于其收錄文物所具有的升值潛力引起收藏界的震動,許多人都爭相預訂……
存世極少,歷經10年僅收集到458套
談起《財富中國》,中國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國內著名文物專家杜耀西先生非常感慨地對筆者談道:中華民族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千年歷史中,一是大多處于戰亂時期,二是每個朝代在新的幣種出現后都會按照慣例銷毀以前的錢幣,三是一些古墓被不法者破壞十分嚴重,綜合以上三種主要原因,致使我國錢幣文物處于非常稀少的狀況;《財富中國》這個錢幣收集工程不但要求將我國從第一枚貨幣開始的每朝而且是每代的錢幣都收集到,更要求是這個朝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錢幣,就使得完成起來難上加難,我們這么多單位、幾百位同志跑遍全國,用了十年時間,原來準備收集1000套左右,可符合項目要求的錢幣文物實在太少了,最后只收集到458套,而且也只有在國家昌盛的今天才能辦到,升值前景自然不言而喻。聽專家一席話,物以稀為貴,存世區區458套的稀少數量是《財富中國》必然升值的原因之一。
盡收珍品,匯集500枚歷代錢幣文物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國內著名文物專家呂濟民先生向筆者介紹:《財富中國》前所未有地收藏了500枚歷代錢幣,從中國錢幣史上第一枚貨幣——貝幣開始,骨幣、蟻鼻錢、平首方足幣、一化幣、一級明刀幣、戰國半兩、西漢五銖、王莽貨泉,到乾元重寶、淳化元寶、錢莊銀票、光緒銀圓、袁世凱銀圓、解放區幣、民國四大銀行紙幣……總而言之從殷商開始包括商、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的古幣、紙幣、紀念幣應有盡有,是中國至今為止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錢幣文物真品集,完全可以說是一座歷代錢幣文物博物館。當筆者問及《財富中國》的收藏價值時,呂老說:“收集這么全的錢幣集,真是不容易,以后恐怕很難再看到了。作為一個歷代錢幣的總集,它的收藏價值遠大于其中每枚錢幣市值的累加,而且現在《財富中國》的發行價格完全是前幾年收集時的收購價,所以才能以這樣的價格發行。”盡收綿綿3500年中國錢幣文物珍品,應該是《財富中國》必然升值的又一大原因。
漲聲不斷,錢幣市場連年“牛”市
據國際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錢幣收藏是目前世界上投資回報率僅次于石油排名第二的行業,這幾年對于錢幣收藏和投資者來說都是回報豐厚的年份,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收藏品市場紛紛出現古錢幣一夜增值數倍的高峰行情,我國錢幣市場正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攀升。筆者就目前市場行情向國內著名文物專家呂濟民先生詢問時才得知,《財富中國》里收入的錢幣在近幾年的升值速度都非常快,在嘉德拍賣行2000年和2004年的拍賣成交價中,《財富中國》里收入的明刀幣從728元升至1452元、王莽貨泉從1300元升至2000元;不僅是古幣,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全套在20世紀80年代僅2000元,目前竟高達百萬余元;所以說,這套錢幣有著極高的文物和收藏價值,具有相當大的升值空間,錢幣市場行情的不斷上漲,給《財富中國》提供了穩健的升值基礎。
親臨現場,感受歷代錢幣文物的無限魅力
根據國家的文物政策,《財富中國》開始在全國公開按編號發行,省城成都也已限量到貨。近日,筆者來到設在成都報業大樓的發行現場,見到了這部稀世珍寶。據現場發行人員介紹,近幾天來此觀賞和預訂的收藏界人士及喜愛錢幣的市民很多,大家對有機會觀賞和收藏這批稀世文物感嘆不已。一位前來訂購的王先生對筆者說:“在報上及資料上先就知道了這套《財富中國》里收錄的錢幣全是真正的文物,而且有國家權威機構的鑒定,最可貴的是全國只發行458套,這樣的機會對收藏者來說,是很難遇到的。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箱錢,而是一座不斷代的錢幣博物館。”另據了解,《財富中國》在北京發行當天就訂出46套。
據悉,從即日起《財富中國》已在成都發行,目前正在緊張預訂中。
·財富中國簡介·
10年前,國家為保護中華民族的錢幣文化遺產,開始了名為《財富中國——歷代貨幣大典》歷代瀕臨絕世錢幣文物的收集工程。這項史無前例的國家收藏工程由中國收藏家協會牽頭并全程負責監制,國內幾十家文物單位和數百位專家學者分工負責,時至2006年,終于收集完成了這部從殷商中國首枚錢幣到第三套人民幣共500枚的錢幣文物真品集,其中收錄有歷代珍稀古幣321枚、清朝和民國錢莊票3張、民國四大銀行發行的紙幣79張、解放區幣2張、銀圓12枚、人民幣一至三套紙幣37張和流通紀念幣46枚,錢幣材質有天然貝、骨、銀、鉛、銅、鐵、鋁、紙等。由于這些散落在全國各地的錢幣文物存世量極少,所以僅收集到458套。因內有珍貴文物,國家文物部門禁止攜帶出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