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由臺灣琉璃藝術家楊惠姍設計開設的琉璃博物館吸引了眾多觀眾,楊惠姍的力作“千手千眼觀音立座”在該博物館內成為鎮館之寶并永久展出。
巴掌大小的“西漢中山靖王墓琉璃耳杯”復制品,端放在大陸首座琉璃博物館的入口處。館主、昔日的臺灣金馬影后楊惠姍談起館藏的諸多“文物級”琉璃制品,如癡如醉。
楊惠姍和他的“導演丈夫”張毅,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影壇大紅大紫,不過二十年前他們激流勇退,開始摸索琉璃藝術。如今一座由一萬兩千片琉璃磚砌成的博物館,已成為上海“新天地”的時尚新地標。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博物館,發現在透明、摩登的外表下,隱藏著的是博物館主人的文化鄉愁。
“在臺灣時,我們總想,我們的文化絕不僅僅局限在這個島上,我們希望對民族、對工藝美術、對歷史追根尋源,最后我們回到了大陸,這里有民族幾千年文化的根基”,楊惠姍夫婦悠悠道來。
恰逢博物館開館百日,面對自己收藏的漢代琉璃璧、唐代琉璃樽和宋代琉璃圍棋,張毅頗為感慨。他說,這是二十年來潛心網羅的成果,希望歷朝琉璃“文物”免遭外流的劫難,把它們永遠留在中國大陸。
一九九六年,楊惠姍夫婦首度赴大陸舉辦琉璃大展引發轟動。當時大多數的參觀者還不知琉璃究竟為何物。十年轉瞬間,如今琉璃藝術品成了大陸人的時尚消費品。琉璃甚至成了溝通兩岸的“鵲橋”。
楊惠姍計算過,當年在臺灣淡水起家時,工作室里只有七個人,如今已發展成在海峽兩岸擁有兩個工作室,一千七百多位同仁的團隊。她說,我們算不上真正的臺商,開琉璃餐廳、設計琉璃器皿,甚至建了琉璃廁所,這些都是希望與同胞分享這門藝術的內涵。
琉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當數楊惠姍歷時十年完成的琉璃作品“今生大愿”。為重現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畫“千手千眼觀音”的傳神之處,楊惠姍從平面的臨摹,到立體的陶土、琉璃復制工藝,一路走來,飽嘗艱辛。
楊惠姍坦言,以琉璃的“脫蠟鑄造法”完全復原敦煌的神韻很難,但是自己愿意繼續嘗試,技藝的改良或許還需要十年。她說,敦煌壁畫終有一天會消逝,但如果能夠“用琉璃保存敦煌”,那也許就完成了自己的今生大愿。
過去三個月,“今生大愿”不僅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琉璃大師前來參觀,參與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領袖夫人們看后也為之驚嘆,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更是給予了極高評價。明年三月,這尊通體透明的琉璃千手觀音像,有望代表中國赴美國紐約參加大師聯展。楊惠姍矚望,能有更多海外人士關注中國的琉璃。
 |
八月在上海琉璃博物館內,臺灣琉璃藝術家楊惠姍暢談其“今生大愿”:把敦煌三窟一幅逐漸消逝的元代壁畫,雕塑成一尊四米高的立體像(如圖),并預備在她有生之日,鑄造成琉璃。據悉,這尊立體塑像,曾讓無數海內外參觀者徘徊不去,淚如雨下。目前,該立體塑像陳列在上海琉璃博物館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