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語音譯,意為繪制在布面上的“卷軸畫”,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絢麗奇葩。昨日,由大連市旅順博物館和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共同主辦的《藏傳佛教唐卡藝術集粹———內蒙古包頭博物館藏唐卡大連巡展》在旅順博物館拉開了帷幕,我市市民可以近距離感受唐卡藝術帶來的震撼。展覽將持續到9月12日。
40幅清代唐卡亮相
昨日上午,記者走進旅順博物館唐卡藝術展廳,40幅唐卡藝術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據介紹,這些均為清代作品,依據繪畫內容分為佛像、菩薩與佛母、金剛、護法神、高僧與大德、曼陀羅與佛塔六大部分,是包頭博物館從館藏百余幅唐卡藏品中遴選出的精品。展出的唐卡中尤以“蒙式唐卡”最為珍貴,為國家一級文物,名為《佛傳畫》、《尊勝佛母》、《綠度母》、《六臂大黑天》、《宗喀巴》和《八大靈塔》等8幅作品為國家二級文物,還有四件是國家三級文物。
據包頭博物館研究館員王磊義介紹,這些唐卡的收藏緣自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上世紀80年代,館內一位工作人員在廢品收購站發現了一堆“破布團”,憑借多年工作經驗,他覺得這很可能是文物,于是以每公斤6分錢的價格收購了這堆“破布團”。經鑒定,這些就是珍貴的唐卡,不過當時畫面已經被破壞,為了重新修復好,博物館找到了很多藝人,按照唐卡的傳統技法用絲綢進行了縫裱。
歷經千百年仍不褪色
據了解,唐卡最早出現于唐代,至明清時期,唐卡藝術達到頂峰,各種流派、風格大量涌現。唐卡主題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一般在中心位置描繪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主要人物,將場景、其余人物布滿一周。小型的唐卡不過咫尺見方,畫面構圖卻很完整,大型的唐卡面積可達幾十平方米甚至上百平方米,極為壯觀。
唐卡繪制用料十分講究、獨特。繪制唐卡的顏料是從礦物、植物和純金、純銀中提取加工而成的,有的唐卡甚至還用各類珠寶研制成粉末繪制。在古代唐卡繪制中,采用了大量傳統的工筆重彩技法。所用顏料均為礦物及植物顏料,并在顏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動物膠和牛膽汁。因此,古代唐卡雖然經歷千百年仍然色澤鮮艷,栩栩如生。與其他佛教物品一樣,唐卡在一幅作品完成之后,要進行“開光”儀式,通常在其背面寫有頌經、咒語,有些還印有章印和手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