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熟的明珠——譚建丞的葡萄畫
秋熟的明珠——譚建丞的葡萄畫
秋熟的明珠——譚建丞的葡萄畫
時間:2006-08-16 16:49:00 來源:美術報
市場
>秋熟的明珠——譚建丞的葡萄畫
近代以來,以任伯年、吳昌碩為代表的海上畫家,以新的藝術風格,為畫壇吹來了清風,以后又有齊白石等畫家以日常瓜果、蟲草,甚至農家五谷農具入畫,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開創了中國畫的新時代。作為吳昌碩的私淑弟子,湖州畫家譚建丞,以其淵博的學問,深厚的藝術修養,在美術創作上直接繼承吳昌碩等海上畫派的畫風,并融進自己的生活經驗,形成自己沉著而又不失文氣的個人風格,而他的葡萄畫,是這種風格的集中體現。這與他十多年對葡萄的觀察、揣摹、寫生的不尋常功夫有關。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旬高齡的譚老“退閑家居”,潛心翰墨。他偶然看見鄰居所種葡萄藤蔓越墻進入他家院落,見其“綠葉垂陰,青蔥可愛”,于是“每晨起床,必觀賞其下,輒取廢紙,隨意寫生”。從此以后,譚老“自訂課程,日寫一幀,一日或缺,次日必補”。
藝術貴在創新,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另辟境界,使譚老陷入深思。譚老所見的古人畫葡萄,有徐渭的“水墨一長軸,高可四尺,狹式紙上,五六片大葉,七八顆萄實,像熟得欲落,其藤本枯筆縱橫,與所題款字,濃淡歪斜,和整幅自然地呵成一氣。”徐渭是明代文人寫意畫大家,在譚老眼里,這幅畫上的葡萄“葉葉凌空,粒粒若透明富含水分”。這幅名畫,給譚老以極深印象,譚老從這幅水墨葡萄畫得到啟發:中國畫向有墨分五色的說法,乾隆時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純用水墨畫蘭竹,在中國畫中獨樹一幟,而我何不也用墨的深淺濃淡焦宿來表現葡萄藤蔓枝葉果實的各種生態特征,可能比用青黃赤綠等顏色來畫更耐人尋味。
為了畫好葡萄,譚老甚至買了中國農林科學院編印的《葡萄品種》一書,細心專研葡萄各品種的差異。他的水墨葡萄畫,可謂厚積而薄發。譚老曾自己作詩形容此中甘苦:“手種葡萄日寫生,十年辛苦學青藤。江南塞北年年熟,我亦拼成七八成。”
書畫家葉恭綽先生曾自題墨竹圖說:“習畫竹十年,近始于布枝稍有悟。入一藝之難如此。”而譚老積12年寫生之功,才形成其獨特的水墨葡萄的風格。他以均凈的淡墨圈成葡萄果實,粒粒珠圓玉潤,晶瑩透剔,與筆走龍蛇的藤蔓枝葉珠聯璧合,剛柔互濟,畫作蒼涼中透出柔媚,沉郁中顯出明麗,這就是譚老葡萄畫的韻味,也是譚老迥異于他人的藝術特色。
譚老已經逝世十周年了,他書、詩、畫、印兼善,留給我們不少藝術精品。可以用譚老題葡萄畫詩總括其特點:
腕底云煙紙上珠,同歸篆草豈殊途。
胸中貯得苕溪水,可抵春江下太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