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懸一“發”的走馬燈 制作手藝薪火難傳
命懸一“發”的走馬燈 制作手藝薪火難傳
命懸一“發”的走馬燈 制作手藝薪火難傳
時間:2006-08-15 08:57:00 來源:溫州網-溫州日報
名家
>命懸一“發”的走馬燈 制作手藝薪火難傳
 |
匠心獨運的花燈
“紙作衣冠竹作體,火為血氣發為魂。”這是平陽當地詩人描寫頭發吊燈的一副老對聯,貼切而又吊人胃口。
找頭發吊燈民間老藝人馬必重的家,很是費了一番周折。見到馬必重時,他們一家人正在張羅著吃午飯。老人年近八旬,身體依然硬朗,耳聰目明,聊起自己畢生從事的頭發吊燈,依然是意興風發。
老人介紹說,頭發吊燈也是一種花燈,與普通花燈不同的是,頭發吊燈不僅是會旋轉的“走馬燈”,且燈里人物禽獸的關鍵關節,在頭發絲的牽引下能活動,活靈活現。老人的祖父馬志沛早年在家鄉騰蛟駟馬村跟一個老藝人學習制作頭發吊燈的手藝,鑒于當時頭發吊燈的制作工藝還比較粗糙,只有上下兩層,且燈里的人物禽獸動作單調,馬志沛對頭發吊燈作了創新和發展,將花燈的層數由兩層增至三層,燈里人物禽獸的數量和動作難度也隨著增加,頭發吊燈的制作工藝更臻于完善。
頭發吊燈向來有“竹為骨、紙為肉、發為脈、火為血氣”之說。過去頭發吊燈是靠放在燈座下的炭火加熱而轉動的。熱氣流的上升帶動了吊燈軸盤旋轉,被頭發絲牽引的人物禽獸關節部位也隨著活動起來。“新做八角一座城,內藏兵馬多少名。紅面坐天兵馬亂,黑面坐天太平城。”這首詩謎就生動地描寫了這一情景,其中“紅面”、“黑面”分別指炭火燃燒和熄滅。如今炭火已經被電風扇取代。
特色明顯的燈俗
正月十五鬧花燈,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活動廣泛的民俗。
頭發吊燈高約1.6米至1.8米,直徑1.2米左右,為八角亭臺結構。燈以竹條、麻稈、蘆葦稈和彩紙扎制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上面兩層分組安插戲曲人物、飛禽走獸,以頭發絲牽住關鍵關節,組成有情節的活動畫面,底層是可旋轉的走馬燈。“亭臺”柱上還貼上燈謎、對聯,極具觀賞性和娛樂性。
頭發吊燈雖然也是“正月十五燈上殿”、“正月十八燈落殿”,但在當作花燈觀賞的同時,又具有自己特殊的含義。
馬必重老人介紹說,“燈”在閩南話中諧音“丁”,頭發吊燈因此又稱“福頭燈”或“子嗣燈”。所謂“福頭燈”,是俗稱“福腳”的善男信女集資請藝人制作一盞頭發吊燈,在花燈節時放在宮廟中供人觀賞,并討個“你地方今年有‘燈’(諧音‘丁’)啊”的口彩。而“子嗣燈”則是求子人家得子后,向神靈還愿用的。“福頭燈”通常在正月十二、十三懸掛在宮廟中供人觀賞,到正月十七、十八的晚上燒掉,有個別一直掛到農歷二月二。“子嗣燈”正月十五在“娘娘姥”的大殿里掛個半天就燒掉。
薪火難傳的手藝
據馬必重老人介紹,他頭發吊燈的手藝是在14歲時跟祖父學的,頭發吊燈在馬家薪火相傳已經有120來年。目前,馬必重和兒子馬顯味、馬顯到、馬顯培,加上孫子馬家桃,便是這一手藝的傳人。
頭發吊燈也曾有過它的輝煌。以前馬家曾經到福鼎、蒼南等地制作過頭發吊燈。1984年參加平陽縣燈展時,頭發吊燈奪得了一等獎。奪獎的燈呈八角形,直徑一米左右,上中二層用紙人制成“武松打虎”、“姜太公釣魚”、“狄青比武”、“空城計”等畫面,下層制成旋轉的走馬燈,中放火炭火盤,紙人頭、手、腳自行活動,走馬燈旋轉自如,令人百看不厭。
由于頭發吊燈的制作手藝只在馬家直系親屬中傳承,藝人少,費工費時,一盞吊燈需十幾個工時;制作時令也很有限,只在農歷的歲末年初制作,使用的地區也只在騰蛟一帶,制作量也十分有限,最多的一年也只做過12盞,目前一年只做幾盞。
頭發吊燈收益少,藝人平時根本無法借此謀生,馬必重的三個兒子平時都很少從事頭發吊燈制作,其命運實在令人擔憂。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