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珠”得犀皮
“買櫝還珠”得犀皮
“買櫝還珠”得犀皮
時間:2006-08-15 14:42: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買櫝還珠”得犀皮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中載:“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還其珠。”想起2000年之前的鄭人、買櫝還珠舍本就末,至今令人忍俊不禁,成為千古笑柄,不料我也會步其后塵,將本末倒置的笑話再演繹了一回。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會稽路古玩市場在上海頗有影響。周末逛古玩市場已成我等風雨無阻雷打不動的必修課、怡性、養眼、會友、覓寶、何樂而不為。一日清晨,天色剛露魚白,會稽路已是人聲鼎沸,百把只地攤早已一字排開,江西青花、河南古陶、安徽雜件、浙紹木雕,擺滿一地。那時劫后余生的東西真多贗少,入此境界,恍惚間跨越時空,似與先賢促膝交談,或同古物零距離接觸,吮吸并重續心中已中斷了幾十年的傳統文化。邊踱邊想邊看,忽聽得一年近四旬的攤主手拿一只長方形小盒大聲吆喝:“象牙筷、八張分、八張分”(80元)。老友藍翔先生乃滬上藏筷大家,著作等身,影響遍及海內外。其珍藏唐宋元明清古箸乃天下一絕,我也經常有幸見識領教,獲益匪淺,故也略知一二,此筷雖是老貨,但無牙紋,上有細小黑點,不打自招,牛骨也。不過,是牙是骨我倒并不在乎,而對存放筷子的那只清代小盒,眼前一亮,似曾相識,盒肚微隆,黃綠紅黑相間斑斑駁駁的花紋出于天然,與眾不同,盒端還有一小小機關,輕輕一觸,盒屜便會自動彈出,便于取筷,心中已有把握,此盒屬犀皮器無疑。于是,不動聲色,討價還價,60元成交。交割完畢,攤主笑逐顏開,逢人便說:“今天斬了一個沖頭。”(不懂裝懂的外行),一雙骨頭筷賣了60元,喜出望外,同樣,我也欣喜不已,他賣掉骨筷,我得了真盒,這是真正的雙贏,皆大歡喜。讓買櫝還珠的笑話也有了新的注釋。
犀皮,并非犀牛之皮,乃古時一種名貴漆器,犀皮或作犀毗,北方稱虎皮漆,南方稱菠蘿漆,犀皮在唐代已有生產,至宋更為流行,其表面光滑,花紋由不同顏色漆層構成,斑紋似瑞云謂云斑犀皮,似圓花謂花斑犀皮,似松鱗者謂松鱗犀皮,其斑紋均天然靈動,色澤燦爛,為漆器上品。
明都穆《聽雨記談》曰:“犀皮當作犀毗、毗者,臍也。犀牛皮堅而有文,其臍四旁,文如饕餮相對,中一圓孔,坐臥磨礪,色極光潤,西域人割取以為腰帶之飾,曹操以犀毗一事與人是也,后人髹漆效而為之,遂襲其名。”犀皮器已屬鳳毛麟角,難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