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到過德國的人,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抬頭所見,滿目都是高低不一的教堂。羅曼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有的直插云天,有的古樸厚重,真是千姿百態,形態
各異。尤其是天主教所在的以慕尼黑為中心的巴伐利亞地區,更是教堂林立,星羅棋布,分布在這個州的各個角落。它們猶如點綴在巴伐利亞天空的群星,將天空打扮的熠熠生輝。這兒是典型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景區,我們今天前往上巴伐利亞的普法芬溫克爾,就能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盡管藝術風格相同或類似,但眾多的教區教堂、修道院教堂和圣地教堂的裝飾卻各有特色,人們常為同一個時期內有著如此眾多的豐富創作而贊嘆不已。
當時位于神圣羅馬帝國南部的這些地區,除了規模宏大的教堂之外,還建有數不勝數的私人祈禱室和小教堂。它們或是聳立于路邊、或是建于街道旁,但也有位于草地或森林中央的,專供干活的人們或路過的游人祈禱或做禮拜之用。這些教堂規模雖小,但也裝飾得華美無比,頗具藝術水準。當然也有裝飾簡單實用的,里面只有一些民間工藝品,有圣像、十字架、圣母瑪麗亞和其他一些圣徒雕塑。
野外大自然中的眾多小教堂,與許多用來做簡短祈禱的路邊十字架,以及數不勝數的橋梁圣徒和用以裝飾橋梁、路口、街道或廣場的圣徒雕像,構成了融自然和藝術為一體的巴洛克景觀。這些雕像有于1729年被尊為圣徒的橋梁和河流守護神圣約翰內斯·內波穆克,矗立在城市中心廣場和市場上的馬利亞井和馬利亞立柱。其中頗負盛名的有慕尼黑馬利亞廣場上的馬利亞圓柱,維也納的三圣合一雕像(鼠疫災難紀念碑)和矗立著眾多巴洛克雕像的維爾茨堡老橋等等。
 |
天主教會尤其重視教堂的裝飾。在他們看來,教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神圣場所,是專門為上帝所建的宮殿。出于對上帝的贊美,人們應該為它建造最漂亮、最昂貴的華麗居所。同時,教堂也是信徒與上帝、圣徒和天使共為一體的活動空間。一般說來,教堂內的布置,帶有神學所規定的表達方式的深刻印記,也就是說,教堂是個神化了的場所。這兒布置著眾多的金色天使、漂亮的石膏花飾、五彩繽紛的大型濕壁畫、栩栩如生的畫像和圣徒雕像,構建起了一個世俗間的天國,一個有著一流藝術品的五彩灑金、美不勝收的上帝之家。教堂內的這些裝飾,構成了崇拜物,是要給信徒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讓他們心存感激地景仰上帝,在心底里充滿虔誠。此時,朗讀圣經的章節,傳遞上帝的話語,已變得無足輕重,使用崇拜物和藝術這一切手段,成為理解上帝話語的重要方法。
這個時期新建或改建的教堂,幾乎都是巴洛克風格的。巴洛克的教堂建筑藝術,主要是以羅馬的建筑物為榜樣,所以說,意大利的樣板和構思主宰了這兒的教堂建筑。不僅在風格上是依葫蘆畫瓢,而且建造者大多來自意大利。從有“德國的羅馬”之稱的薩爾茨堡到帕騷和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廣大地區,17世紀是意大利的藝術家在唱主角。就風格而言,是采用了“柱廊序列、立面系列、中廳頂和鐘型屋頂等想法,用葉狀裝飾花紋的‘羅馬式卷葉凸雕’濕壁畫和圣壇工藝作為教堂立體空間的因素”。在這段時間里,新建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有艾布林附近的豪斯施泰特、巴伐利亞的上阿默爾高、加米施和米騰瓦爾德、高級教區弗萊辛,以及蒂羅爾格岑斯的彼得和保羅教堂。還有更多的教區教堂改建成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的教堂與以往的有著明顯的不同。在外形上,巴洛克教堂突出中央部位,兩旁的塔樓和主建筑前的門廳、立柱氣勢恢宏,教堂上方的線條呈曲線,顯得姿態萬千。在內部,人們放棄了長方形教堂里的廂堂,整個大廳里沒有一根立柱,整體感更為明顯。另外,巴洛克教堂的采光很好,因為人們加高了祭壇上方的鐘型屋頂,上面的玻璃窗可以讓更多的光照射進來,周邊大小不等的窗戶也增加了室內的亮度。富麗堂皇的裝飾、華麗的形式,這些都體現了天主教會的宗旨,即要把失去的教徒拉回來,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訴諸他們的感性而非理智,通過眼花繚亂的形式在情感上征服他們。
天主教的教堂建成時,一般要舉行隆重的落成儀式。從4世紀開始,教會就習慣于在圣壇的下方保存圣徒的遺骨。不僅是圣壇,整幢建筑都要祝圣。由主教主持的這個隆重的落成典禮,用噴灑圣水來象征性地凈化教堂和布道高臺;用灑過圣水的灰,在教堂的地上以希臘文和拉丁文寫成十字,表示已在形式上接受這座教堂;給圣壇涂圣油,舉行第一次圣餐儀式。
教堂內部的裝飾,是以強化崇拜形式和藝術為宗旨的。它們內部富麗的裝潢,都是藝術上的巔峰之作。當新教徒在教堂中著重于做禮拜、領圣餐和宣讀上帝的話語的時候,天主教徒卻在搞著自己特殊的崇拜形式。由于耶穌的身體變為圣體后是存放在教堂里的,按照天主教的理解,作為無所不在的上帝,現在以具體和現實的形象,即以祝圣了的面餅的形象臨在。有鑒于此,天主教徒在進教堂時,是跪著進去的,而且要朝著神龕的方向劃十字。而祝圣過的面餅,則被稱為“最最神圣的圣壇物品”,放置在供瞻仰和祈禱時用的神龕中。17、18世紀時,神龕通常構成圣壇的中心,因此,大多制作精良,很有藝術性。另外,作為圣體臨在的象征,還制作了長明燈。這是盞永不熄滅的油燈,被擺放在神龕附近。天主教會從17世紀就作出了這一規定。長明燈也制作得很精良并飾有漂亮的花紋。
除此之外,人們還用銅或銀制作帶蓋的圣體盒,外面涂上一層金。它是用來保存神龕中那些已祝圣的圣餅,或是用來展出作供奉之用的圣餅。這種做法可追溯到哥特時代。在巴洛克時期,還出現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圣體顯供架。它們形狀各異,1708年制成的英戈爾施塔特的勒頒多圣體顯示架,不僅制作精良,而且有著各種圖案,展現了1571年基督徒在勒頒多海戰中打敗土耳其人的情景。
天主教教會原本就有著巨大的藝術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在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再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它贊同用圣像裝飾教堂,堅持崇拜圣徒,以及它一貫的虔誠態度,所有這一切都允許使用人的感官可感知的形式。此外,它還倡導朝圣和舉行宗教游行,在路口設立十字架、豎立圣徒雕像、在農民和市民家的墻壁上作畫、制作工藝美術品和發揚民間習俗等活動,這一切使教會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筑遍地開花并達到頂峰,有力地推動了巴洛克民間文化的發展。天主教會組織的這些活動,受到各階層百姓的歡迎,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長工短工,男仆女傭,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在天主教地區,不僅繪畫、雕塑發達,人們還創作了大量的宗教音樂和戲劇音樂。這些藝術形式在宗教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圖形文化”(Bildkultur)。18世紀初,新教地區的作家看到南方發達的音樂和造型藝術時,曾驚詫不已。南北文化的這種差異,直到19世紀的文化大發展時,才逐漸縮小。
天主教的圣徒崇拜,引發了極大的藝術需求。在它們的教堂里,有著許多富于藝術性的圣徒雕像。需求量的擴大,為數以千計的藝術家提供了面包和工作,涌現了一大批杰出的雕塑家、雕刻家和畫家。正是他們完成了雕塑和繪畫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給我們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
在世俗建筑方面,帝國南部的王公貴族們也不甘落后。他們大興土木,興建了大量的宮殿。數以百計的大小宮廷爭先恐后,建造了無數規模宏大的裝飾性建筑。今天德國土地上的宮殿式建筑大多出自這個時代,且又以巴伐利亞為最。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在這兒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稱得上是遍地開花。
這些宮殿或官邸往往建在城市的中心,一條條街道由這個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有的宮殿雖然建在郊外,但也同樣位于一個地區或一個公園的中心。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要體現君主專制下王權的威嚴。在這類宮殿的內部,禮儀交際性的大廳一般都設在第二層,所以從底樓通往二樓的樓梯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和功能。有的宮殿主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把樓梯建的很長,讓客人走過長長的樓梯才能來到二樓。這些樓梯通常制作精巧,墻壁上繪有大幅壁畫或掛著繪畫作品,或是鑲嵌著浮雕。這些作品或是介紹主人的家史業績,或是出自著名藝術家之手,平添了主人的氣勢。維爾茨堡宮殿是一個卓越的例子,被拿破侖譽為歐洲最美的主教宮邸。它的樓梯廳里處處是大理石雕塑,天花板成穹形,闊大無柱。6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威尼斯畫派大師提埃波羅創作了世界上最大的天頂畫。畫幅的宏大氣勢和瑰麗多彩的形象,被喻為18世紀人文主義理想的象征和贊歌。
對天主教會來說,把巴洛克建筑引入德國,在建筑史上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但其初衷卻是體現對宗教改革的反動。它企圖利用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取得的廣泛感召力,賦予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宗教熱誠以可見的形式,借助建筑藝術把這種情緒傳給教眾,把失去的教徒重新贏回來。在這方面他們成功了,但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瑰寶,他們的教會建筑和大小宮廷的世俗建筑,使帝國南部成為一個繁榮的文化藝術區,一個在歐洲近代史上惟一密集的、多樣性發展的文化區。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