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城中村差點挖斷文化鏈 搶救古董告急
改造城中村差點挖斷文化鏈 搶救古董告急
改造城中村差點挖斷文化鏈 搶救古董告急
珠海文物部門推土機下搶文物搶出山場村四幢“古董”,但懸著的心仍放不下來……
珠海最古老的村子———山場村正在被拆除,香洲區文化局急得冒火。
本月7日,珠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黃曉東和珠海市文化局、香洲區文化局一起趕到山場,搶救了四幢古建筑。
文物保護報告沒有回音
“先有山場,后有香山”。
山場原名香山場,是香山縣———珠海、中山兩市的開埠地。珠海博物館的研究員肖一亭說:“宋代時,這里是香山縣府,村里的北帝廟就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據粗略估計,老香山場方圓約有30平方公里。
2000年,珠海市計劃改造26條城中舊村,其中就包括山場村。文化人擔心的是,隨著城中舊村的改造,珠海的文化鏈條極可能會被推土機挖斷!珠海市文化局與市博物館、香洲區文化局組成了三支文物調查隊,對26條舊村的文物和古建筑進行調查摸底。之后,珠海市文化局向市委、市政府呈上一份報告,建議保護的建筑有112處。記者最近再次查閱這份報告,山場村需要保護的民居、祠堂、廟宇共22處。
山場村主要為兩大姓:鮑氏和吳氏,兩大姓均名人輩出:清代著名書法家鮑俊、中國著名鋼琴家鮑蕙蕎、香港著名導演吳思遠。
黃曉東用“令人震撼”來形容山場村的吳家大祠堂和鮑氏祠堂。報告中建議將這兩座結構完好的祠堂及北帝廟、吳氏祠堂、牌樓、石獅原地保留。
然而,這份報告沒有回音。
新舊融合方案未能中標
山場村改造競標方案中,有一家開發商的方案令記者印象深刻:該方案將山場20多處比較完好、值得保留的民居、祠堂、古樹統統保留下來,加以內部裝修,并擴寬山場的街道。新建筑物則建在旁邊,與老山場融合在一起,山場變成了新社區的一景、一個公園、一個有居民活動的博物館。可惜,這個方案沒有中標。
不久前,老山場的居民、村民已全部搬遷新居。上月底,清拆公司進入老山場。香洲區文化局急忙致函給開發商,要求他們保護這幾處建筑,開發商復函答應保護北帝廟,但其它仍要拆除;區文化局再次致函,懇請開發商暫不要動。
救下四古董心仍未放下
經過珠海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區文化局與開發商、山場村協商,最終達成協議:北帝廟原地保護,將吳家大祠堂、鮑氏祠堂及鮑俊故居保護性搬遷至石溪公園門口、古元博物館一側,建一個新的博物館。
山場村的四幢“古董”算是救下來了,可文化界人士仍然擔心其它寶貝的未來。文化部門原希望政府能出臺一些規定保護這些建筑,即使拆除,也可由博物館收藏一些構件,但所有已改造的城中村拆除時都沒有通知文物部門。所幸的是,翠微韋氏大宅、前山彭城街二巷8號劉家民宅、建于明朝的前山寨城墻、鳳山書院、鳳池書院等最具保護價值的經典建筑,主要集中在前山、翠微,而這兩處尚未開始改造。但文化局懸著的心仍放不下來:“危險依然存在,因為它們不在我們有效控制之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