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地為玄錫黃銅 徐聞發現春秋戰國時期銅甬鐘
質地為玄錫黃銅 徐聞發現春秋戰國時期銅甬鐘
質地為玄錫黃銅 徐聞發現春秋戰國時期銅甬鐘
最近,徐聞縣西連鎮水尾村附近淺海發現一件春秋戰國時期的銅甬鐘。
這是該村漁民在村子附近海區捕魚時撈起的。漁民剛撈起時以為是石頭,因為甬鐘內外長滿蠔殼,仔細辨認才發現是一件器物。經該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吳凱初步鑒定,它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銅甬鐘。吳凱認為,這一發現可能將徐聞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歷史推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該銅甬鐘質地為玄錫黃銅,總重15公斤,通高62厘米,鐘頂稱舞,舞長26厘米,鐘體邊棱稱銑,兩銑間寬38厘米,枚(柄)長26厘米,枚上鑄環,徑6厘米,枚間有3道加強箍。圓柱柄尾徑5厘米。鐘體狹長,上窄下寬,口緣內凹,橫截面為扁圓形(橄欖形)。上體和銑棱加飾方條紋,下體素面無校(乳丁)。編鐘鑄造精細,使用了“分范合鑄”方法。鐘頂封閉,構成了合瓦式的鐘腔結構,起到共振腔的作用。
甬鐘是編鐘的一種,而編鐘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打擊樂器,也是一種青銅器。編鐘始于殷商,3枚一組,直至戰國大型的曾侯乙編鐘的出現,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