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叉腰送南朝
“六”字叉腰送南朝
“六”字叉腰送南朝
“太貨六銖”是指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始鑄的“太貨六銖”錢。該錢文字嚴謹古樸,剛健有力,疏密均勻,篆法極工,圓筆曲線如玉骨似流水,筆意流暢,反映了1400多年前我國文字書寫已注意到章法和布局,開始追求字體的形態秀美。
該錢徑2.5厘米、穿0.9厘米、厚0.16厘米、重38克。初鑄時“太貨六銖”一枚當五銖錢10枚使用。由于“太貨六銖”大小和重量與舊錢五銖相仿,卻要等于10個五銖錢,這種不等價交換的掠奪,民怨沸騰,導致“其貨不行,民仍用舊錢交易”的后果。更讓人議論紛紛的是錢文篆書的“六”字,如人以手叉腰,此錢一出便有“太貨六銖錢,叉腰哭天子”的政治謠言。后來,“太貨六銖”錢也改為只當五銖錢一枚使用。不久陳被隋朝所滅。
有關“太貨六銖”錢給南朝帶來的政治謠言,實質上反映了歷史上社會動蕩時期的政治混亂和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壓榨的不滿情緒。但從純藝術角度來看,“太貨六銖”的鑄造水平很高,是六朝錢幣中制作最為精美的一種,它反映了南北朝時期金屬鑄造工藝的高超技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