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不是股票 誰操控當代藝術品價格
藝術品不是股票 誰操控當代藝術品價格
藝術品不是股票 誰操控當代藝術品價格
最近,原本“養在深閨”、“天生麗質”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不僅“一夜成名”身價倍增,更因其“回眸百媚”的高曝光率而吸引了大眾目光。自此,中國當代藝術品便成了集經營者、收藏者、創作者“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家女”。
中國當代藝術有極強時代性與地域特征
一個世紀以來的歐美,將突破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先鋒、前衛藝術歸為當代藝術,而地域概念并不特別突出。“二戰”前多以流派劃分,“二戰”后多以年代劃分。習慣上,理論界還是多把上世紀50年代前的歐洲稱為“舊大陸”,把上世紀50年代后的美國稱為“新大陸”。這是因為“二戰”后,美國在當代藝術上享有絕對“霸權”。中國當代藝術的界定基本套用了這一原則,指百年來受西方影響或直接以西方藝術形式進行創作的非傳統的藝術。但中國當代藝術有其特殊性,在一定語境下,又特指“文革”后,以“星星美展”為肇始標志,借鑒了西方前衛藝術,并經過幾個階段發展后、有著極強時代性與地域特征的藝術創作。其形式大體包括架上、裝置、影像、行為藝術等。至于各類藝術流派則五花八門。
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熱拍中國當代藝術
今年3月31日,紐約蘇富比首場“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會推出中國、日本、韓國藝術家246件拍品,成交額1323萬美元,成交率89%。幾位中國藝術家如張曉剛作品均以遠遠高出估價的價格成交。時隔一周,在4月8日香港蘇富比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專場”上,133件中國當代藝術品僅3件流拍,成交額更是達到了1.3億多港元,逾88%的拍品以高于估價的價格成交。
商家在控制著中國當代藝術交易的“紅綠燈”
蘇富比的兩場拍賣一經報道,立時成為國內各大媒體爭相評說的話題,進而被渲染成世界藝術品市場的焦點、熱點,一些媒體還見微知著般地認為:“這只不過是中國當代藝術品熱拍的一個起點”;“說明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引起西方人的注目和接受”;“投資中國當代藝術品,就是投資未來”……但在認定這些事實之后,人們發現這“見微知著”的說法源頭,竟然全部指向了藝術品經營者。也就是說一些媒體“見微知著”的背后,是商家在控制著“紅綠燈”。如有媒體說“如果蘇富比透露的買家來源正確的話,則可以說這場拍賣是更多歐美買家開始進場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明確信號,這將是支撐未來幾年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未來當代藝術可能像瓷器一樣,不排除最高價格紀錄誕生在紐約、倫敦,而不是香港、北京。”還有媒體直接引用商家原話:“珍貴藝術品在西方銀行界眼中是種硬通貨,但在中國銀行界似乎有種斷裂……不管外資銀行是觀察員還是運動員,外資銀行進入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步伐是不會停滯的,我們期望的是收藏金融化的概念得到認可和重視,這樣才能在實施中獲得政策的支持。”又有媒體說“他(指香港蘇富比負責人司徒河偉)對媒體介紹說,盡管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在國外還處于興起階段,但歐洲和亞洲國家對此表現出的熱情卻在不斷高漲。”“她(指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品負責人林家如)還指出,據一份國際專業雜志的2005年收藏家排行榜,世界前100位藏家都涉及了當代藝術。這是去年出現的新變化,表明當代藝術目前已經成為全球大熱門。”更有媒體說“在港臺,或亞洲地區,也許趙無極比張曉剛更有號召力。但就作品的國際性而言,蘇富比紐約專場的拍賣告訴我們,張曉剛、方力鉤等人的作品更具國際性。他們的繪畫語言、關注內容更能受國際收藏者的推崇。”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話有著極強的暗示性和誘惑性。冷靜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說法的不確定性。比如,“未來當代藝術最高價格紀錄的誕生”,這“未來”的彈性太大了,只要沒按預期發生,就還有“未來”;既然“還處于興起階段”,何來“熱情卻在不斷高漲”;既然能從“世界前100位藏家都涉及了當代藝術”就得出“當代藝術目前已經成為全球大熱門”的結論,那么,由此還可以推出:世界前100位藏家也一定都涉及了“非當代藝術”,“非當代藝術”更應該成為大熱門;再有,趙無極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拍賣恐怕不止一場,它一定比僅僅兩場拍賣所能告訴我們的會更多?奇怪的是商家對此并未透露出太多的東西,而最明顯的暗示是“珍貴藝術品成為硬通貨”雖在中國受阻,但在“外資銀行不斷進入”后,通過爭取就快成為現實了。可見“見微知著”成了商家的傳聲筒,難脫被利用而有炒作之嫌。
中國當代藝術被炒作得太厲害了
中國當代藝術被炒作得太厲害了。目前,市場中流通的優秀畫作還是太少。雖然看上去市場很火熱,事實上好的作品很難求……股票、房地產作為投資‘三駕車’中的兩項傳統業務開始越來越難以把握,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把關注點挪到了‘第三駕車’———藝術品投資上,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于是也水漲船高。大量作品被投資人攥在了手里。我們很擔心投資人的大量涉足,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變得十分脆弱。也許一些細小的客觀環境變動,都會導致投資人大量拋售藏品。”
博物館、基金會等機構和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應該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最堅挺的支持力量,而他們的缺席提醒我們: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虛火過高。”
“現在在許多博覽會、拍賣會上,收藏家、投資者和畫商明顯采用炒作股票的手法,短期內將一位藝術家的價格提起來,制造出虛假的價格指數。在目前整個市場走強的形勢下,畫廊和藝術家可以靠這種手段獲得巨大收益,但是長期看,對于藝術市場并非好事。當經濟形勢稍有變故,收藏家、畫廊也無法承受如此高價,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可能步日本以及我國臺灣之后,進入一個漫長的蕭條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