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成繪制的西藏地圖
清代安成繪制的西藏地圖
清代安成繪制的西藏地圖
時間:2006-08-09 14:18:00 來源:光明日報
收藏
>清代安成繪制的西藏地圖
 |
由于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古代所繪的西藏地圖并不多。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 安成繪本《自打箭爐至前后藏途程圖》,雖無比例尺,也不甚精確,但依然能通過此圖可以對入藏及西藏的山川地勢、疆界交通、城池關隘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一首《康定情歌》讓四川省康定縣蜚聲中外。而康定縣境內的打箭爐,自古為荒邊之地。關于打箭爐名字的由來,有多種傳說 有的說,相傳諸葛亮南征孟獲,遣將郭達安爐打箭于此,故名打箭爐;有的說,傳藏語稱康定為“打折諸”,意為打曲 雅拉河 、折曲 折多河 兩河交匯處,舊史曾譯作“打煎爐”,后通譯“打箭爐”。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在打箭爐設立茶關。打箭爐因此成為川茶輸藏的集散地和川藏茶馬大道的交通樞紐。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 ,開辟了自打箭爐經里塘、巴塘、江卡 芒康 至昌都的川藏南路大道,沿途設立糧臺、塘鋪。由于這條路主要供駐藏官兵和輸藏糧餉來往使用,故習慣上稱之為“川藏官道”。但實際上此道也經常是茶商馱隊行經之路;而由打箭爐經道孚、甘孜、德格、江達至昌都的茶馬古道,則習慣上被稱為“川藏商道”。兩道匯合于昌都。由昌都起又分為兩路,至拉薩匯合。一路由昌都經洛隆宗、邊壩、工布江達、墨竹工卡至拉薩;一路由昌都經三十九族至拉薩的古代茶道。
《自打箭爐至前后藏途程圖》繪出了自打箭爐入藏的北、中、南三條路線,采用形象畫法較詳細地繪出了昌都、拉薩、日喀則等城廓以及土司寨、寺廟、村落、山脈等,并用虛線標注各站路途走向,但未標注路程距離。圖中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分別用文字注出流向,而且標注了西藏的疆界毗連 與四川、云南、新疆的分界以及同緬甸、越南、俄羅斯、廓爾喀 尼泊爾 等邊界。
該圖的作者安成曾于光緒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 1901年—1903年 任駐藏幫辦大臣,光緒三十年1904年任新疆伊犁副都統兼塔爾巴哈臺 今新疆塔城市 參贊大臣。他奉命駐藏時,正值英國籌劃第二次武裝侵略西藏,藏區形勢緊張,朝廷為之震動。安成臨危受命,對藏區山川形勢、疆界毗連和風土人情等均不熟悉,“恐一旦有事,貽誤地方,關系非淺,五內焦急,日夜不遑”,遂“到處咨訪,考核方輿,勉繪一圖” 均為圖尾作者跋語 ,即此《自打箭爐至前后藏途程圖》。
跋中附安成所寫詩二首:
“一紙新圖入手中,山川差與舊游同。流觀藉惕冰淵志,敢詡班生萬里功。”
“中夏豈真魚肉弱,列邦盡肆虎狼雄。時艱共縞非難事,只此肫誠貫始終。”
體味安成詩意,并細察全圖,其主體部分 南線 當是作者進藏途中所經各處要地,北線和中線及其他內容應是他“到處咨訪,考核方輿”所得。安成本著愛國盡責的精神,為防御外敵入侵,鞏固藏區防務,給后人留下了一幅較詳盡的入藏及西藏全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