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約翰·埃·密萊 (1829-1896)
國別:英國
生平:約翰。埃弗雷特。密萊生于英國南安普敦。父為當地有名望的人物,酷愛繪畫。密萊8歲全家遷居倫敦。9歲被送入薩斯領導的繪畫學校。密萊是“拉斐爾前派協會”的奠基人之一。密萊交游廣闊,善于人際關系。1885年獲得男爵稱號。晚年又被皇家美術學院推選為院長。1896年因患喉疾在倫敦去世,享年67歲。
作品尺寸:86.6cm×61.6cm
現藏于英國伯明翰市搏物館與美術陳列館
密萊運用古典畫法,一絲不茍的刻畫出一對流浪兒在雨過天晴后的神態,盲女聆聽著小伙伴對大自然的描述。
作者:普基寥夫 (1832-1890)
國別:俄國
生平:暫缺
作品尺寸:173cm×136.5cm
現藏于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在《不相稱的婚姻》中,所有人物都畫得很大,有的如真人大小。作者將自己的肖像也納入畫中。(圖右雙手交疊于胸前者)普基寥夫于1863年在美術學院展出此畫時,還是莫斯科繪畫學校的應屆畢業生。正如評論家斯塔索夫在報刊上指出,此畫好不容易才得到官方的認可,畫中沒有火災,沒有殺戮,沒有……。畫的只是在教堂里神父“畢恭畢敬地給灑滿香水的將軍——活的木乃伊,與為了官銜和金錢出賣青春的,哭泣的姑娘舉行的結婚儀式。”畫家用自己的筆畫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那老新郎確有其人,同老頭并排站著的新娘,則是普基寥夫的未婚妻的像(難怪周圍親友團的畫像那么丑陋),作者至死也沒有忘記這一沉痛打擊。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 (1837.5-1887.3)
國別:俄國
生平: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出生在俄國中部伏龍涅什省奧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個貧寒的市民家里。童年當過聽差和鄉里的記事員,1853年隨一流動照相師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機會來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離開學院后,克拉姆斯柯依與14個同學租個一座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術家協會”。這樣,在經過1864-1868的實踐,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與幾位莫斯科畫家共同發起籌備勒以普及民主藝術為目的的“巡回藝術展覽會”,即“巡回展覽畫派”,這個畫會主張將藝術拿到民間去展覽。克拉姆斯柯依的畫譽逐漸響譽全國,生活得到了該善,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畫,以至未到50,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給一個叫拉烏赫普斯的醫生畫肖像時,倒在畫前,離開了人世。
作品尺寸:114cm×84cm
現藏于俄羅斯搏物館
《希什金肖像》是克拉姆斯柯依高產時期的杰作之一,這時畫家才45歲。作者真實的再現了希什金這位俄羅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一幅連腮美髯,性格開朗。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 (1837.5-1887.3)
國別:俄國
生平:見作品編號:4
作品尺寸:179cm×135cm
現藏于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月夜》是一幅極富詩意與美感的作品,周圍的色彩與姑娘的情緒配合得十分和諧,恍若仙境。有著俄羅斯民族性和文學性,與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稱為姊妹篇。
作品編號:10 艾塞.安茜拉.多米尼 (作于1849-1850年間)
(又名:受胎告知)
作者:但丁.羅賽蒂 (1828.5-1882.4)
國別:英國
生平:但丁.加布里耶爾.羅賽蒂出身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意大利裔的羅賽蒂家族。這個家族成員幾乎都天資非凡,他們熟諳英國與意大利的傳統文藝,往往不是畫家就是詩人。但丁是他的教名(因受其父影響崇拜詩人但丁所取)但丁.羅賽蒂少年時譯過詩,作過畫。在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前,與密萊一樣,先投入薩斯的畫室。但丁.羅賽蒂一生中幾度想放棄繪畫,專寫詩歌。在加入拉斐爾前派后,成為拉斐爾前派理論刊物《萌芽》的主編,是拉斐爾前派第二位重要的畫家。羅賽蒂年輕時風流倜儻,生活中充滿著羅曼蒂克。不幸妻子的早逝,造成他生活的悲劇。1882年4月10日,羅賽蒂在巴欽托.恩希療養地一間茅舍里結束了他孤獨地一生。
作品尺寸:72.4cm×41.9cm
現藏于倫敦泰特畫廊
《艾塞.安茜拉.多米尼》這幅作品的情調符合拉斐爾前派的理想,一切賦有象征意義:白色象征純潔,淡泊的生活。百合象征“天賜福音”,白鴿飛入象征“耶穌降生人間”前景左側木架刻畫的枝杈白花圖案象征圣母停經的日期,末端的花朵象征“十月降胎”。這種象征由于過于鎖碎,令人費解。(羅賽蒂的作品往往詩意盎然,內涵艱深晦澀)
 |
作品編號12: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
(瑪麗.美第奇生平六)
作者:魯本斯 (1577-1640)
國別:佛蘭德斯
生平:魯本斯生于德國的一個小鎮賽根。父原是安特衛普的法官。父亡后,12歲的魯本斯隨母回到安特衛普。14歲曾給貴族拉萊茵夫人當侍從,不久轉而去學畫。最初的老師是他的叔伯哥哥,風景畫家凡。維爾哈希特,后來又換過不少老師。1589年被圣路加公會正式接納為會員。2年后,1600年獲準去意大利游學考察了8年。從1608年至1640年去世,這30年里,是大師藝術最成熟最多產的時期,佛蘭德斯巴洛克畫風的首創者魯本斯一生共為我們留下了二千多幅題材各異的作品。大師不但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而且知識淵博,精通7國語言,善于辦理外交事務。1621-1630年間,被執政當局聘為外交顧問,1624年被封為貴族頭銜。多次以大使資格及談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國,以尋求獨立與民族自治的道路。1626年魯本斯的妻子伊莎貝拉。勃蘭特去世,四年后,53歲的魯本斯與年僅16歲的綢緞商的女兒海倫。芙爾曼結婚,迎來了畫家又一次藝術生產高潮。
作品尺寸:394cm×295cm
現藏于慕尼黑美術陳列館
《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是魯本斯為法國皇后以《瑪麗.美第奇生平》為標題完成的第6幅歷史畫(共計21幅),魯本斯以半神話半浪漫主義的虛構手法將這真實人物與事件融進虛幻的頌揚環景中。
 |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 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樸實,晴 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于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 無余,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拾穗》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后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只手握著麥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里小有收獲;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后,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里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
拉斐爾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被人們譽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拉斐爾雖然以畫圣母著稱于世,然而,他畫的同時代的人物肖像也成就斐然。他畫過教皇朱理十世和萊奧十世,畫過紅衣主教英吉拉米,畫過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奈……其中這幅《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奈》是他最著名的肖像畫之一。斯蒂利奧奈是拉斐爾的好友,是意大利菲拉拉、烏爾賓諾、曼圖拉三個城邦的外交官兼宮廷侍臣,也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人文主義學者。他的代表作、著名的《侍臣論》是對當時封建貴族等級模式的巨大沖擊。他認為,“完美的侍臣”形象應該是一種“勇敢、精明、熱愛真理、多才多藝而且是有文化教養的人”。
這幅作品真切而生動地反映了這位政治家、外交家兼學者于一身的形象特征:他那黑亮、鋒利而又平和的眼神,好象能夠看穿一切;他那微紅、緊閉、外柔內剛的雙唇,顯示了他自信、果斷、嚴謹和善辯的機巧;微微翹起的下巴,那濃密、整齊的絡腮胡須,顯示了意大利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學者特有的風范;那黑色的禮帽,白色的襯衫,灰黑色的素裝又反映了被畫者在當時主張摒棄艷裝提倡素裝的時代風尚。如果用拉斐爾的這幅肖像畫與前兩期我們看到的作品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他的畫既沒有達·芬奇畫中那朦朧、神秘的晦澀;也沒有米開朗基羅雕刻中那緊張、沉重的悲劇意識。他的畫單純、明快、溫煦、甜美,與前者相比顯得更親切、更平和、更能接近一般欣賞者的審美口味。
 |
作品編號19 吹肥皂泡的少年 夏爾丹
油畫 1730年 88×70厘米 藏華盛頓國立美術館
18世紀下半葉,在法國羅可可美日益興旺的同時還出現了另一種風格傾向----平民寫實主義美術。平民寫實主義與羅可可美術同樣反對遠離生活的古典主義,同樣熱衷于反映現實生活。但是,前者只面向社會上層,表現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追求浮華享樂的審美情趣,而后者面向的是社會中下層,表現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親切、樸實的審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世紀法國藝術只滿足于君王口味的狹小范圍;而后者則進一步突破了羅可可藝術只滿足于上層貴族欣賞趣味的局限,使藝術更進一步走向了民主。
18世紀中葉,法國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為推翻封建等級專制和教會權威,以35卷本的“百科全書”形式作為“啟蒙主義”的綱領:在政治上主張開明之治和民主政體;在藝術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教益”:
致使18世紀法國的寫實繪畫從“第一等級”(君主、僧侶)、“第二等級”(貴族)擴展到“第三等級”(農民、市民和資產階級)并且從單純地反映市民世俗生活轉向了對社會問題的揭示和道德命題的說教。
夏爾丹使極受狄德羅稱贊的畫家之一。他擅長靜物畫,也擅長風俗畫;并且試圖通過靜物畫來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過風俗畫來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勞、儉樸的美好品德。
《吹肥皂泡的少年》是夏爾丹早年的一幅風俗畫:一個衣著破舊但不失為整潔的少年正在從室內向室外吹著肥皂泡,他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將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還有一個孩子,看上去僅有3、4歲,正踮著腳扒著窗臺使勁從室內向室外觀看……
題材非常普通,情境極為單純,這是一種清閑、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層平民的孩子們自然、儉樸、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
作品編號20 畫家與女兒像
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瑞(1755-1842)是路易十六時代法國最杰出的女畫家。她是著名肖像畫家巴斯特爾·維瑞的女兒,在家庭影響下從小酷愛繪畫,并成為名畫家格瑞茲(1725** 1805,《打破的水壺》的作者)的學生。后來嫁給古畫收藏家、同時也是畫家和畫商的勒布倫,從而以“維瑞·勒布倫夫人”之名活躍于畫壇。她天賦極高,生性聰慧,又受父親、師長和丈夫的熏陶與幫助,終于成為為數較少的女性畫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生活在洛可可藝術統治的年代,但她厭惡那種浮夸的矯揉的庸俗畫風,傾向新古典主義風格。1779年,她被邀請到凡爾賽王宮為王后瑪麗·安東奈蒂畫像,從而聲譽鵲起,名聞遐邇。法國大革命時期,她流亡國外十二年,曾先后到過意大利、奧地利、普魯士、俄國、英國、瑞典,以畫肖像為生。當時歐洲各國都以能得到她所畫的肖像而感到榮幸。她在法國時,曾經被選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院士,在國外,她又獲得俄國彼得堡美術學院“榮譽教師”的稱號。1801年返回巴黎,仍致力于肖像畫,現在共存有八百多幅作品。晚年她不再畫畫,而是專注于回憶錄的寫作。
維瑞·勒布倫夫人的肖像畫的藝術特色,在于她善于抓住最足以反映人物個性最能使人感動的一瞬間,給以完美而充分的刻劃。她的寫實功夫非常堅實,對人物的外形特征、服飾刻劃得十分細致,又善于利用色彩和明暗對比使人物性格十分突出。她在肖像畫上最大的貢獻,是將法國古典主義的肖像傳統引向當代,她的作品具有超脫的、古典的韻味,帶有純樸、清新的氣息。她的畫沒有十八世紀那種盛裝肖像畫的夸飾,與《路易十四像》的豪華相反,而是細膩、委婉、精致、優雅,富于感情。雖然她也畫有為應酬而作的帶有庸俗矯飾風味的作品,也受有洛可可的某些影響,如過分扭曲的線條之類,但是這樣的肖像畫為數不多,主要作品都能擺脫時尚,擺脫程式的束縛。
《畫家和她的女兒》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寫照。上述肖像畫的特點在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她32歲時所作,十分瀟灑優雅。女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她俯身坐著,雙臂圍抱著女兒的臉。女兒天真可愛,把臉緊貼母親,摟著媽媽的脖子,顯得無限嫵媚。作品將母女之愛、親子之情畫得十分動人,也表現了畫家自己的溫婉多情。構圖采用了穩定勻稱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諧,線條優美洗練,背景不加任何陪襯,更突出了主題。
 |
作品編號21 教皇英諾森十世像
委拉士貴支 1650年 油畫 140X120厘米 羅馬 利來-龐斐利畫廊。
委拉士貴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時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畫<<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在這幅肖像中,畫家既表現了此人的兇狠和狡猾,又表現了這個七十六歲老頭子精神上的虛弱。畫面上的教皇,盡管臉上流露出一剎那堅強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兩只手都顯得分外軟弱無力。畫家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富有個性。從而給觀眾增加了很多的聯想。這幅作品的油畫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畫面上,火熱的紅調子表現了特有的宗教的莊嚴氣氛;白色的法衣和紅色的披肩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筆觸十分流暢自由,表現出藝術家的高超技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