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引領投資風向標 油畫奮起直追
中國書畫引領投資風向標 油畫奮起直追
中國書畫引領投資風向標 油畫奮起直追
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繁榮發展的10年,也就是中國書畫在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走過輝煌歷程的10年。十多年來,中國書畫引領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逐步升溫,成為藝術品投資的風向標。
隨著1992年10月3日國內首場書畫專場拍賣會的一聲槌響,中國書畫在接下來的十多年中拍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如果說當時人們甚至還弄不懂究竟什么是藝術品拍賣,那么如今藝術品投資尤其是中國書畫已經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與國際市場高價位器物類藝術品引起國際藏家關注并成為主流不同,在國內市場,高價位的中國書畫作品當之無愧地成為藝術品投資市場的主力軍。作為中華民族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中國書畫在眾多的拍品門類中脫穎而出,至今已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可以說,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繁榮發展的10年,也就是中國書畫在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上走過輝煌歷程的10年。十多年來,中國書畫引領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逐步升溫;并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繼續成為藝術品投資的風向標。
國畫:一路領跑
長期以來,中國傳統書畫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直占據老大地位不可動搖。
20年前,一位日本的資深學者曾說:“中國繪畫是東方最有價值的藝術資產,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產物,在世界上無可取代。假如我有1億港元,現在已可把你們近百年的藝術精品收購得七七八八了。”事實上,那時一臺日本電冰箱或電視機已可換走一幅齊白石或張大千的佳作。
然而,自從1992年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啟動,國畫價格就隨著國內經濟的上升而穩步上升。即使1998年亞洲的金融風暴也沒有讓國畫價格受到太大影響。1996年,清代著名畫家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僅拍出了200多萬元;時隔10年后,在中貿圣佳公司春季拍賣會上,它以2860萬元成交,翻了10余倍。1998年,趙孟頫臨《蘭亭序》的佳作真跡《臨禊帖》當時僅以33萬元成交,而7年后價格漲了25倍,以935萬元成交,成為藝術品拍賣市場十幾年來漲幅最高的作品。以這樣的速度領跑,絲毫不讓人懷疑國畫的實力。
近10年來,國畫的流向形態亦從過去的外流型漸轉變為回流型。以前外籍人士收藏居多。但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強勁發展,國內對國畫精品需求持續上升。精品回流導致了國畫市值呈現繼續大幅上升的勢頭,表現出巨大的投資潛力。
油畫:奮起直追
油畫對中國來說屬于舶來品。出現最早的也始自明代,由歐洲傳教士傳入中國。至清朝開始在民間傳播。因此,油畫在國內長期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油畫市場幾乎呈空白狀態。直到1994年,國內的拍賣公司才開始涉足油畫拍賣市場,如中國嘉德1994年春季拍賣會油畫專場推出的51件作品,成交僅196.13萬元。而且在此之后,由于藏家、買家很少,效益不佳,不少拍賣行也逐漸放棄了中國油畫的拍賣。在這期間,油畫拍賣專場的成交額只有幾百萬元。到了1997年,中國嘉德春拍推出的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成交額才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
雖然價格偏低,但從1994年到2002年間,中國油畫發展的勢頭還是呈平穩上升的趨勢,作品的市場價格增幅一般在50%以內。在國畫一路遙遙領先的情況下,2003年中國油畫出現了轉機。2003年成了中國油畫市場這十余年來的分水嶺。
從2003年到2005年的短短3年間,中國油畫市場如脫韁野馬,一路狂飆,甚至出現了被人們驚嘆為“井噴”的現象。在最近的這3年里,大部分中國知名油畫家的作品其市場增值達到200%以上,其中林風眠、羅中立、吳冠中、王沂東和劉小冬等人的作品的增幅更是達到驚人的400%至500%。當代中國油畫收藏家唐大堤曾表示,藝術品市場的周期一般是28年,而中國油畫僅用5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一收藏獲利的周期。
正由于2003年以后出現的火爆情形,去年開始,“泡沫”、“崩盤”之類的詞語也不絕于耳,讓人擔憂今年的油畫市場。然而,從今年剛剛過半的拍賣會情況來看,并沒有出現人們的這些擔心。不久前徐悲鴻油畫代表作《愚公移山》以3300萬元價格成交,創下了國內油畫拍賣的最高紀錄,顯示出中國油畫市場的巨大潛力。有專家指出,如果繼續以這樣的行情發展下去,過不了兩年油畫行情將直追國畫。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