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寫真:三千年的“疍家文化”源自廣東高要
嶺南寫真:三千年的“疍家文化”源自廣東高要
嶺南寫真:三千年的“疍家文化”源自廣東高要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教授日前在實地考察、論證后稱,早在三千年前,廣東高要金利就出現“水上居民”始祖,經過千百年的衍化和發展后,“水上居民”成為了疍家人。
以“舟楫為家,捕魚為業”的居民群落,因所居住的漁船外形極像蛋殼,故被稱之“蛋家”,后來改稱為“疍家”。
疍家人無論在性格、語言、服飾、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均自成一體,形成了極富鄉土風情的疍家文化。
在該鎮茅崗村,至今還存有廣東近江河最大一處先秦時期水上木結構建筑遺址。該遺址總面積近五萬平方米,為長方形,依山臨水,靠山一端略高,作居住用;臨水一段稍低,作捕撈用。遺址建筑為棚架結構,棚架四壁和上蓋均用古樹皮和茅草搭蓋。
一九七八年十月,廣東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曾實地考證,并在一百一十二平方米內出土了大量古遺物。其中,有木器約一百根(件);人類遺骸的頂骨、額骨、眉弓骨、右下頜骨及三枚臼齒;石器有斧、錛、鑿、鏃、環、球、礪石等六十多件;骨器十多件;陶器的釜、罐、盆、紡輪、器物座、圓形餅等二十多件;竹蔑編織器、殘片、草席殘片、蔑繩殘段等物件一批,以及豬、牛、鹿、羊、象、刺猬、青魚、鱷魚等魚、獸的骨和牙齒。同時,出土一批漁獵工具和一條四十五點六米長、二至三米寬、二米多厚的貝、蚌、蠔殼堆積層墻。
專家認定,茅崗遺址是廣東近江河最大一處先秦時期水上木結構建筑遺址,其木結構建筑遺址,揭開了南越族原居住村民的生活方式。
根宋代周去非《嶺外代鑒·延蠻》論述,“浮生江海者,疍也。欽之疍有三:一為魚疍,善舉網垂綸;二為蠔疍,善沒水取蠔;三為木疍,善山取材。”可見,茅崗遺址原居民應為魚疍或蠔疍,即今天的水上居民。
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南方聚居的民族,商以前為苗、黎族,春秋以后為越族、百越族,嶺南稱南越族。據此,當年茅崗村民應是南越族。
疍家文化源自高要,并發展和繁衍出不少新的文化。據了解,目前高要境內依然在南岸、金渡、金利、新橋、祿步、小湘、大灣等鎮存在二萬多名以打漁為生的水上居民。
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金利鎮一百多條傳統龍舟都開展龍舟比賽,被稱為“龍舟之鄉”。
黃偉宗認為,高要水上居民的舊址,也稱為古人的水上故居,屬于一種原始居住文化和別具特色的嶺南土著文化,水上古人以勤勞雙手衍化為水上居民,最終成為現在的“疍家人”。
有資料顯示,數千年來,“疍家人”在性格、語言、服飾、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均自成一體,形成了極富濃厚鄉土風情的疍家文化,并保持著與陸上人大不相同的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
黃偉宗稱,疍家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通過對疍家文化起源的研究,可豐富中國疍家文化的內涵,是對中國民俗風情研究的一大推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