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石傳百代 墨華著千秋
貞石傳百代 墨華著千秋
貞石傳百代 墨華著千秋
時間:2006-08-07 14:58: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貞石傳百代 墨華著千秋
 |
《王羲之十七帖》《崔敬邕墓志》《水前本瘞鶴銘附水后本瘞鶴銘》《龍藏寺碑》《歐陽詢虞恭公碑》《王居士磚塔銘附程夫人塔銘》《張從申李玄靖碑》《顏真卿爭座位帖附祭伯文稿、祭侄文稿》《黃庭堅青原山詩刻石》《米芾章吉老墓志》。其中前八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另《黃庭堅青原山詩刻石》《米芾章吉老墓志》雖為國家二級文物,但極為稀見,歷來被視為上海圖書館碑帖鎮(zhèn)庫之寶。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匯集出版。
《崔敬邕墓志》
《崔敬邕墓志》北魏熙平二年(517)十一月二十一日葬。清康熙十八年(1679)河北安平農(nóng)民開挖水井時,在黃城崔公墓旁出土。墓志書法佳絕,加之原石久佚,倍受前人珍護(hù),歷經(jīng)清代金石名家著錄題跋,故聲名顯赫。其書刻雖出民間,但以刀筆稱世,勢出自然,開宕拙樸,得無法之法,寓謹(jǐn)嚴(yán)于奇逸,當(dāng)為北朝志石之冠。嘉慶年間墓志佚失,傳世拓本極稀。
此次影印的初拓,系國家一級文物。前半八開為淡墨拓(原為合肥劉健之藏本,按墓石原樣將祖、父名爵列于志前首行甚為稀見);后半四開為濃墨拓(原為華陽卓氏藏本,有陳奕禧題跋,后歸王懿榮收藏,乾隆間曾刻入《谷園摹古法帖》卷三)。前半淡墨拓本,拓工之妙,墨色之雅,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崔敬邕墓志》書法本來面貌,是傳世諸本無法企及的。
《水前本瘞鶴銘》
《瘞鶴銘》刻于江蘇鎮(zhèn)江焦山西麓崖壁,因以干支紀(jì)年且撰書人僅具字號,故其作者與刊刻年代,歷來眾說紛紜。要在晉唐之間,而以南朝梁說較為通行。此銘嘗崩入江中,人鮮知者。北宋時,水退始見,歐陽修著于《集古錄》,遂顯于世。《瘞鶴銘》是我國南北朝摩崖書法藝術(shù)的瑰寶,通篇書法充盈文士氣息,結(jié)字率真自然,蕭疏淡遠(yuǎn),簡約古拙,渾樸厚重,沉毅中含逸致,雍容處顯蒼茫。原書依崖而作,隨形就勢,故字大小不一、參差錯落,意態(tài)別致,饒有奇趣。雖是楷書而筆貫篆隸,點(diǎn)劃映帶處彰顯行書意韻,舉重若輕,寬博郁昂,方圓并用,極盡變幻,歷代文士不乏贊譽(yù)。
《王居士磚塔銘》
《王居士磚塔銘》唐顯慶三年(658)刻。居士姓王,諱公,字孝寬,太原晉陽人。其人篤信釋氏,“觀老莊如糟粕,視孔墨猶灰塵”,但未出家,七十三歲時亡故,遂從浮屠之法火化收骸起靈塔于終南山楩梓谷。明末崇禎年間,塔銘出土于陜西西安終南山楩梓谷之百塔寺。初出土?xí)r塔銘已裂為三塊(第六、七行間有縱向斷裂紋,成左右兩塊,其右塊又?jǐn)酁樯稀⑾聝蓧K),分右上石,右下石,左半石。初拓三斷本難得一見。其后碑石又不斷遭到損毀,清王澍《虛舟題跋》中轉(zhuǎn)引郃陽褚千峰言,“碑在楩梓谷,向止存后半,今已廢為柱礎(chǔ)矣”。按碑石殘損的先后可將拓片分為:(1)初拓“三斷本”與其后的“七斷本”,(2)“說罄本”與其后的“小七石本”,(3)“小五石本”與其后的“小八石本”。
此次影印出版的底本為原石初拓三斷本。經(jīng)陸恭、繆曰芑、彭翰孫、潘承厚、吳湖帆等收藏。有翁方綱、吳云、褚德彝、吳湖帆題跋。與《程夫人塔銘》合裝一冊,兩種唐刻塔銘奇跡匯合實為難得。
《虞恭公碑》
此碑為昭陵陪葬碑之一,在醴泉縣北二十五里煙霞洞西昭陵南十里。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
上海圖書館藏有此碑宋拓兩種:(一)、嘉慶內(nèi)府舊藏宋拓本,有“嘉慶御覽之寶”印記。(二)、吳湖帆藏宋末拓本,舊經(jīng)陸恭、費(fèi)開綬、潘祖蔭遞藏。為吳氏“四歐堂秘籍”之一。此拓本最全,字?jǐn)?shù)之多,為現(xiàn)存諸本之冠。冊首吳湖帆繪《四歐堂讀碑圖》及朱孝臧署端,帖尾翁方綱、江鳳彝、朱昌頤、吳湖帆、潘靜淑題跋。兩本相較,前者勝出許多。此次影印出版的底本為嘉慶內(nèi)府舊藏宋拓本。
《章吉老墓志》
《章吉老墓志》宋崇寧四年(1105)九月初一刻,石原在無為州,久佚。周紳撰,米芾書,陳敦復(fù)篆蓋。此志為米芾晚年作品,兩年后米氏即謝世。傳聞拓本僅兩件,另一毛懷跋本,今不知下落。此明初拓本,褚德彝署端,有唐翰題題跋,王同愈觀款。其可貴處還在于,此本還是《穰梨館法帖》卷三收入的《章吉老墓志》的底本,《穰梨館歷代名人法書》清光緒八年,陸心源撰集,胡钁摹刻。過去一直不知其底本的來源,后經(jīng)鑒定發(fā)現(xiàn),帖中亦刻有相同的“楊涇秘寶”、“楊鉅濟(jì)枕中秘”印章,且各頁行款亦相同,唯首行墓志題名兩行改作一行,另加刻“米南宮書”一行標(biāo)題。另,《穰梨館法帖》刊刻時,更正了館藏原本的裝裱次序錯誤,即將第九開的右半頁與第十開的左半頁對調(diào),第十開的右半頁與第十一開的左半頁對調(diào),尾加刻了光緒十六年胡钁題跋。墓志筆法精熟,鋒勢齊備,流暢自然,是米芾書藝顛峰時期的精心之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翰墨瑰寶·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除收入碑帖正文外,將題簽、題跋、面板、襯頁也一并拍攝原大影印,真正體現(xiàn)了原汁原味。
 |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維護(hù)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jī)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