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迎春 梅瓶增色
仕女迎春 梅瓶增色
仕女迎春 梅瓶增色
青花,為釉下彩的一種,特點是以單一的青色描繪絢麗的圖案,白地藍花,鮮明奪目,富貴高雅,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此件青花梅瓶便是一個有力的例證。梅瓶是陳設品,小口、短頸、豐肩、圈足。據說是因為瓶口較小,僅能插入梅枝而得名。宋代稱為“頸瓶”,作盛酒的用具。后來各地瓷窯都燒制梅瓶,但以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彩,它的燒制與乾隆皇帝直接倡導有關。
乾隆帝在位60年,他酷愛藝術,對各類工藝美術品,刻意求精、求奇、求巧,更喜愛瓷器,使得景德鎮制瓷產品不斷翻新,在制作技巧上達到空前高的水平,產品風格獨特,超過以往任何時期。乾隆時期瓷器生產分早、中、晚三個階段的變化。早期青花大部分追求明永樂、宣德效果,青花濃烈暈散,畫面充塞深沉。中期以后,作品不再摹仿永樂與宣德,青花發色清麗,很少見暈散。而后期把乾隆一朝工整、秀俊、強調形式美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時期的青花把單色調分出層次,以清晰明快為表現目的,清麗動人。這件青花人物梅瓶,就是這個時期的佳品。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6字三直行篆書青花印章款。
該瓶造型端莊穩重,胎質細膩潔白,釉色明凈瑩澈。二仕女神態生動,衣帶似隨風飄動,仿佛在迎春漫步悠閑之中,姿態優美,靈氣畢現,既親切可愛,又超凡脫俗。整個畫面,藍白相映,恬靜舒朗,古樸典雅,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它流傳民間220多年,至今完好無損,令行家們欣喜不已。是乾隆時瓷都景德鎮燒造的上乘之作。
乾隆青花瓷器存世量較大,無論官窯民窯,都有精制的作品存世,但同時也存在仿制品。所以喜愛收藏乾隆青花者,要擦亮眼睛,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而獲得樂趣,并可保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