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雜項攀升的犀角雕制品
引領雜項攀升的犀角雕制品
引領雜項攀升的犀角雕制品
近兩年來,藝術品市場中多了一種吸引大家眼球的珍品—犀角雕制品。據(jù)記載,用犀角雕制器皿最遲在殷商就已開始。因犀角易腐朽,宋元前的實物遺留至今已無幾,故藏于日本正倉院的唐代犀角杯和帶板飾物,恐怕成了今人所能見到的最早犀角制品了。
犀角有亞洲與非洲犀之分,一般亞洲犀角質優(yōu)于非洲犀,其所雕之物也珍于非洲犀角制品。通常犀角色澤多見棕黃、棕紅或黑紫色,越接近角端色越深暗。其縱剖面紋理呈粗糙順直狀,如甘蔗直紋;而橫斷面紋理似魚子或芝麻點,又謂之粟紋,這也是與其它角質紋理的最大區(qū)別所在。
如今流存于世的犀角雕器多為我國明清兩代所制,為世界各國珍視,歐美及我國各大博物館都有珍藏,同時亦為民間藏界垂涎。上世紀末犀牛被列入聯(lián)合國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之中,犀角制品已被各國海關禁止出入,其在古玩文物和拍賣市場上的價格也一路上揚。上世紀90年代初,一尊10余厘米高的品相雕工尚佳的明清犀角杯在國內市場僅1萬多元,到90年代中期已達4萬—5萬左右,而近幾年各拍賣行的估價均在15萬元左右,且時有被競拍至數(shù)十萬元之多。如2001年朵云軒秋拍,一尊高15厘米的清螭龍紋犀杯估價15萬—20萬元,落槌價為34萬元,而各類小件犀角掛飾與擺件亦有十倍以上的不等漲幅。在2005-2006年之間出現(xiàn)的犀角拍賣會中北京的瀚海、嘉德、傳是,上海的博海、嘉泰以及遼寧國拍等的成交率都超過80%。
筆者綜合各類投資投機市場的多種因素,樂觀地預測未來數(shù)年內明清犀角器仍將執(zhí)古玩雜項之牛耳,進一步引領古竹木牙角器躍上新的臺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