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梁耀等五人喜獲銅鼓獎
畫家梁耀等五人喜獲銅鼓獎
畫家梁耀等五人喜獲銅鼓獎
不久前落幕的廣東省全區建設文化廣西工作會議上公布了第五屆廣西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的15個門類65件作品獲獎情況。其中,梁耀《歲月如歌》、謝森《山間流水》、雷波《郊外》、黃月新《阻擊手》、鄧玉萍《花非花》等美術作品榜上有名。透過一幅幅畫作,我們可以感受到梁耀的典雅抒情、謝森的粗獷大氣、雷波的簡潔明快、黃月新的質地厚實、鄧玉萍的美的韻律和節奏。記者日前前往獲獎者們的工作室,分別對他們進行了采訪。
梁耀:注重在平凡生活中發現大美
梁耀畫山水師出有名,直系宗師為其攻讀研究生時期的導師黃獨峰。大自然營養了梁耀的靈氣,他的淡靜率真又催化出創作山水畫的靈感。他的山水系列畫作,喚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陶醉、懷念和熱愛。
憑借山水畫《歲月如歌》,梁耀獲得第五屆“銅鼓獎”,這也是他第二次獲此殊榮。本次頒獎項目中,梁耀是唯一的中國畫項目得主。梁耀向記者介紹了他的創作感言,他說:“我平時比較注重從平凡生活中發現美麗的事物,創作的表現上既有歷史的傳承又有新的表現。《歲月如歌》當時的創作構思是,廣西是很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和厚度,而豐富的水土資源也保存得很好,自然景觀也不錯,每次下鄉采風都很有感慨。而對自然現代主義呢,又覺得后自然現代的好。作品整個畫面看似很平淡,但里面卻有許多耐人追尋的韻味;在表現手法上,盡量體現得平實和純樸一些,構圖上用中國畫的傳統思路,有山丘山村、有泉水溪流,然后再點綴人和馬以體現歲月如歌的意境。《歲月如歌》是2004年創作的,當年還獲得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西部大地情——全國山水·風景畫大展’金獎,后來,此畫還在全國各大美術刊物上發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梁耀現為廣西藝術學院教授、廣西書畫院副院長。他因兩幅巨型山水作品被北京天安門城樓收藏而成當年人們聚焦的熱點。1989年和1999年國慶,梁耀分別為天安門城樓制作山水畫《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和《大好河山》。此二幅均為3.65米長的巨制,畫面境界之大,氣勢之壯闊,遠看有龍虎競蛇之勢,近看則滿紙云煙,充溢著生動的情韻和大自然的精妙內涵,令人睹其畫而思緒蕩漾。
梁耀的畫作里永遠留駐著一種純真,也形成了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大氣而靈動,靜謐而精湛,有韻味,有格調。
謝森:光和影是風景畫無可替代的特質
有人說,謝森堅實的學院繪畫功底和詩意的語言背后,傳遞的是畫家深刻的人文思考。這話不假。謝森的油畫作品或氣勢磅礴、志趣天成,或端莊飄逸、質樸自然;以精湛嫻熟的技巧,淋漓流暢的筆法,豪情激越的水墨,色彩斑斕的畫面,給人以高尚雋永的藝術享受和精神境界的升華。謝森的油畫《山間流云》這次再度斬獲銅鼓獎,畫中展現了夕陽斜照,群山靜穆,流云似水,令觀者有一種永恒與瞬間的感悟,一種寧靜而致遠的超脫心境。
謝森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現為廣西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油畫學會副主席。油畫《山間流云》曾在2003年獲“第二屆中國西部大地情——全國山水·風景畫作品展”金獎。謝森喜歡描繪透過云層散落在大地上的陽光,那光斑駁地投射在一些山頭和田野上,顯示出南方光和影變幻不定的特有魅力。謝森就是這樣,利用他在油畫技法上的造詣,糅進有現代色彩的風景中,增加了光的表現力。
對于風景畫的創作,謝森有著自己的體會,他說,風景寫生,重在“寫”,絕不是“描”,一字之差,失之毫厘,謬之千里。“寫”是表現性,是揮灑自如,富于創造力。一個畫家缺少寫生,他的藝術感覺和想象力就會萎縮,顯得蒼白無力。
雷波:中國傳統繪畫以真實自然為美
雷波對在荒脊紅土上生長的生命投注了更多的熱情,從《96’》系列到《郊外》系列,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其桀驁不馴的鮮明個性。那如歌燦爛的南方風景中,流動行走的筆觸和恣肆自由的色彩體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相交相融的忘我境界,不規則的耕地、水塘、果樹、竹叢、幾根電桿,這是南方最常見最質樸的田園原生狀態,那其中的生命奔放、熱烈自由的精神的確讓人感動。
雷波是廣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副秘書長。短短幾年時間,他在幾個國家級權威重大賽事中大顯身手:繼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后,去年,他又在5年一屆的中國最具影響、規模最大、整體水平最高的獎項——全國美展中獲銅獎;在“中國當代山水·油畫風景展”上獲佳作獎;獲“大河上下——新時期中國油畫回顧展”優秀作品獎……雷波出生于一個田園環繞的南方古鎮,他的生活與創作一直在田園與都市之間行走、求索。
他的《郊外》在獲得“銅鼓獎”之前還獲得過全國美展的銅獎。雷波的成功,基于細致的寫生,他善于抓住充滿激情的細節,瀟灑地鋪開意境,用畫紙來抒發自己的激情。色彩構圖、風影天姿,雷波那出類拔萃的繪畫技法無不帶給我們欣賞的快樂。他說,中國傳統繪畫以真實自然為美,只有熟識生活、熱愛生活、理解其各種形態特征和規律,才能真實生動地表現出精神實質。
鄧玉萍:服裝是一種軟雕塑,做好不容易
看鄧玉萍的服裝設計作品,就有一種美的節奏在律動,讓人難以矜重。鄧玉萍像一個青春吟唱詩人一樣,每一幅作品都是一首年輕的詩,是放歌年輕生命無拘無束海闊天空自由飛翔的現代詩行。
鄧玉萍曾獲得全國美展銅獎的作品《花非花》這次摘取了“銅鼓獎”,也讓人們再度為之關注。作品采用大寫意手法,力圖通過服裝來傳達傳統空間的理解,是對傳統認識的嘗試,充滿了隨機性和自然美,再造美的韻律。鄧玉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創作設計中的超現實構思,我覺得超現實手法的運用相當于它的味料。它使招貼畫更有官能刺激性,因而更活躍,更有生氣,洋溢著難以言傳的奇趣。
“服裝設計作品往往與電視模特所表現的藝術不一樣,我們的服裝除了講究面料和款式,還必須體現一種新穎和時尚的元素,而這種元素卻一天一天在變,所以這種服裝‘軟雕塑’要捕捉到位,還真不容易。我這次獲獎作品《花非花》并沒有特意去苦思冥想創作,只是體現我平時注意的積累而已,像是一種信手拈來的生活畫面,不經意地達到了藝術的效果。我這些服裝材料從廣州采集而來,一些刺繡經過手工再造整合,既體現了民族特色又體現出一種時尚前衛的意境。另外,我不是為比賽去準備一件作品,而是我對服裝藝術太癡迷,平時也認真地去做衣服,我覺得服裝的靜態展示極具挑戰性,我喜歡。”鄧玉萍如是說。
黃月新:藝術創作只有投入才有收獲
黃月新的雕塑《阻擊手》展示了一種生命力的頑強和力量,作品源于醫療器材中不銹鋼的質感,以其中的元素,構建一種人類抗阻病毒,保衛自身健康的堅強。作品中人物形象猶如戰場的盾牌,傳達出人們保護自己生命的一種刻意追求。
黃月新一直從事雕塑專業教學和創作。他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同等學歷班,現任職廣西藝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和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曾獲全國“新世紀城雕設計展”優秀獎、全國第九屆美術展優秀獎。主要環境雕塑設計有:1992年北京人民大會堂浮雕設計(受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嘉獎)、1996年廣西人民大會堂外墻浮雕設計等。對于這次《阻擊手》的獲獎,黃月新體會頗多:“我的獲獎作品是針對‘非典’時期的事態而創作的。以醫務工作為創作原型,她們那種大無畏的工作精神值得人們敬佩、謳歌。有一天我生病去醫院打點滴,心想眼前所有的醫療器械如果作為創作的原材料不是更能直接體現作品的意境嗎?后來我通過朋友找來這些醫療器械創作這件作品,僅僅用了兩個月就順利完成了。
至今想來,有時候我們美術工作者的創作過程真像個農民一樣,只有不斷地去耕耘不斷地去勞作才能有收獲。生活如此,藝術創作亦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