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黃花草
戰地黃花草
戰地黃花草
這是紅四方面軍某團干事劉毅長征途經葛曲河畔時采集的兩株野菜。野菜株長4.5厘米,已干枯,兩株裝裱在一塊板上。這看似平常的野菜,卻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它的身上蘊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935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6月中旬,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率領下,到達川西北懋功地區,同張國濤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會師。當時,中央軍委做出決定:紅一、四方面軍混合編組,分左、右兩路,經草地北上。毛澤東、周恩來率右路軍從毛爾蓋出發,向班佑、巴西地區開進;朱德和張國濤率左路軍經阿壩北進。
8月下旬,左路軍跨過草地,來到阿壩附近的葛曲河邊。這時,右路軍已到班佑、巴西地區,等待左路軍前去會合,一同北上。但是,張國濤借口河水上漲,難以通過,在葛曲河畔按兵不動。1936年,由于張國濤一意孤行,拒絕執行中共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致使紅四方面軍南下,在四川省松潘縣以西三過草地,造成不必要的人員損失。
在渺無人煙的茫茫草地,水草叢生,一望無際,饑餓伴隨著每一個人,吃飯是一個最大的問題。紅軍戰士沒有足夠的糧食,特別是第三次過草地,糧食異常緊缺,只能四處尋找野菜、樹皮充饑。
草地上野草如茵,可是能吃的草卻很難找到。后來,戰士們發現有一種開黃花的小草,雖然也有毒性,但總還可以吃,于是就給它起名“黃花草”。吃這種野菜時,先要把它放到水里煮開,把水倒掉,然后再放清水煮,拌上炒面食用,吃起來有些苦味,咽到肚里,胃里就發酸,排泄出來的都是綠水和草根。吃黃花草人會拉肚子,拉得人渾身發軟,手腳發腫,走路困難。然而就是靠著這種野菜,紅軍戰士才艱難地走出草地。
1936年7月1日,部隊來到葛曲河畔草原,在這里召開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紀念大會。會上,朱德總司令講了話,大家很受鼓舞。會后,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四團團干事劉毅和幾個戰友去采黃花草充饑。那天,他特意留了一些黃花草,放在隨身帶的小鐵盒里保存,經過九死一生,帶出草地。
西安事變后,劉毅到陜西三源中學作宣傳工作時,手捧這盒黃花草,向師生們講述了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并讓大家品嘗。臨走時,他將剩下的兩株黃花草夾在日記本中珍藏。
黃花草陪伴劉毅40年,時刻激勵著他,無論是艱苦的戰爭年代,還是和平的建設時期,都不能忘記紅軍長征的艱難歲月,都不能忘記那些沒能走出草地、為了新中國的勝利而犧牲的戰友,更不能忘記教育下一代,讓他們通過“黃花草”的故事,感受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1975年10月,劉毅把僅存的兩株野菜捐獻給博物館,這兩株野菜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