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俗館館長常素霞:保護民俗文物 保存民族記憶
省民俗館館長常素霞:保護民俗文物 保存民族記憶
省民俗館館長常素霞:保護民俗文物 保存民族記憶
記憶是可以保存的,文物便是凝結的記憶。
民俗文物喚起的是人們對古老民俗文化的記憶。
歷史上多次的民族融合為我省留下了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文物,省民俗博物館館長常素霞的工作是為社會保存住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也許我們從未有意識地掂量過,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那些造型古樸、渾厚、充滿北方特色的民居家具、服裝飾物、飲食器具、生產工具等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有多大價值,但在常素霞眼里,這些民俗文物不僅能讓我們體會到燕趙文化中純樸淳厚的民風民俗,而且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孕育其它文化的母體文化,是其它文化賴以發展的基礎。如果某一個時期民俗文物鏈出現缺環,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就會發生斷裂。
事實上斷裂已經開始,裂痕就出現在近現代時期。
長期以來,民俗文物的保護是個空白。由于人們認識的不到位,那些不斷被文明成果替代的造型不同、材質各異、工藝精湛的“老家什”正在被淘汰,而它們一旦丟失,我們就再也不能期望它們能像歷史文物一樣從地下出土。在城市建設和農村住房翻建過程中,傳統建筑一座座消失,一些民間傳統工藝和技法因現代化的沖擊已逐漸衰微,無人傳承,成為傳統文化鏈上最脆弱的部分。
正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看起來有些單薄的常素霞才那么執著堅定地建議成立一座屬于河北自己的民俗博物館。在她的多方奔走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1998年6月省民俗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1999年10月正式對社會開放。
工作是艱苦的,也是需要耐心的。征集文物需要深入市、縣、鄉村調查,有時為了征集一件文物,需要往返奔波十來次,需要向當地群眾宣傳國家文物政策,需要與文物小販斗智斗勇。對一些民俗文物她提出了“三部曲”式的工作方式:搶救———對發現的有價值的民俗文物先立項搶救;保護————請有關專家制定規劃進行保護;開發———指導當地配合旅游傳播民族文化。今年,她準備配合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搶救工程對全省的民俗文物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制定整體的搶救保護征集計劃,這將是一個更加艱苦細致的工作。
伴隨著常素霞腳步的延伸,一件件透視著社會發展軌跡、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民俗文物被征集上來。目前省民俗博物館已推出了“民間生活用具”、“清代家居陳設”等4個專題展廳,館藏文物已達五萬余件。
最困難的工作還是資金的缺口和人們觀念的轉變。
沒有錢就得忍痛割愛,一些文物便征集不上來。有些文物是館里用出售民間工藝品賺來的錢征集的。為此,在今年的省“兩會”上,身為省政協委員的常素霞建議設立民俗文物征集專項基金,加大民俗文物的搶救和保護力度。
為改變人們的觀念,常素霞利用民間工藝、生活用具、地方戲劇等民俗資源,多次組織人力物力到學校、社區、機關、部隊等地方進行展覽,號召全社會來保護民俗文物。
她總是說,保護了民俗文物,便保存了對我們特色民族文化的記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