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最熱愛的城市之一,那里安逸休閑的氣氛,讓我常常讓我反思人生的真實目的,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許多與我交往多年的藝術家朋友。最近,我在那里又結識了一位新朋友——唐可。
去年年初,我們相識在成都的一個展覽開幕式上,當時他還在畫布上以油彩作畫,作品是一些模糊的人群,個人風格還不是十分明確,今年春天,在他的畫室里,我看到了一個完整而令人興奮的全新作品系列,唐可把他們命名為《半透明》。這是一個描繪在透明亞克力膠片上的系列,筆觸輕盈飄逸,色彩和諧恬淡,題材靈動新奇,洋溢著畫家充滿夢想的激情。
1994年,唐可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后,他對那些太學院、太沉重的東西有些懷疑,因此他沒有立刻開始自己的創作生涯,轉而做了幾年的室內設計,想用自己的幻想去改變現實生活中的視覺,事實證明,這一階段他對材料和媒介的大量接觸幫助他開啟了日后的創作之門。1996年,他已經開始對透明材料發生興趣,但一開始的實驗并不如意,于是,這個夢想一放就是9年。
在經歷了十幾年畫布和畫紙上的實踐后,唐可在造型語言方面的錘煉已日臻成熟,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他集中精力試探著在透明亞克力膠片上塑造個人風格。透明膠片與畫布和畫紙相比,下筆的要求有所不同,顏料要更加稀釋,筆觸要更加肯定,手法要更加簡潔,因為透明,所以更要適應在不同光線下的觀看效果。唐可在實驗中逐漸造就了一套懸浮、迷幻、不確定的語言系統,在膠片正面受光時,傳統的油畫造型與技巧得以顯現,而背面受光時,畫面上的所有符號似乎游離在平面之外,漂浮到空間之中。為了加強這種特殊的視覺印象,唐可有時在正反兩面同時描繪,進一步把形象剝離成一系列獨立筆觸的有機組合。
《半透明》系列就這樣上路了,唐可并沒有在題材上刻意尋求社會學含義,他把身邊的視覺和手頭的圖像拼貼成一個個充滿意外的構圖,讓形象在邂逅之余發生節外生枝的聯系。他認為,現實本來就是不確定的,充滿跳躍性的,傳媒中各種毫不相關的信息常常在同樣的時空內一齊撞擊過來,讓人們有無所適從之感,為什么繪畫反而不能這樣呢?于是,在《半透明》系列迄今為止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眾多時尚雜志的封面堆砌在擁擠不堪的畫面中,而那些古典山水和花鳥畫則被貼上了色標和比例尺,美女、玩偶和電線在一起糾纏,魚類、昆蟲和手機被一同排列。
唐可在處理《半透明》這一主題時至今仍然以率性而為的方式搜羅著信手拈來的素材,也得心應手地處理著素材之間的呼應關系。其實,他剛剛開始著手獨立創作的時候,作品主題都是人,是人群。那些畫面中,有時是淡灰色的統一基調,彌漫著轉瞬即逝的憂郁氛圍;有時是絢麗耀眼的彩色背景,藍藍的天空,噴繪的涂鴉,熱鬧異常。而在《半透明》這個系列中,我們更多地看到了道具和布景,視覺角度被微觀化了,諸多畫面主體的組合也更加即興,有時甚至更加戲謔。這種“沒有主題的主題”,既是畫家日常情緒的自由抒發,也是當代都市生活浮光掠影的真實寫照。
這些半透明的作品,最終被裝進一個個厚實而透明的亞克力鏡框中,懸掛在與墻面有一定距離的空間里,照射在墻壁上的光線通過作品的背面折射回來,令畫面的半透明效果更加突出。例如,在某些以中國古典山水和花鳥畫為母題的作品中,這種效果更是令人驚異的,顏料和稀釋的調色油代替水墨形成了別樣的筆觸,而本來應該留白的背景部分因為有了涂鴉式的肌理而顯得流動漂移,那些塑造形象的、本來為形象而服務的筆觸突然跳躍分離出形象本身,變成了失重的痕跡而獨立存在,在觀看這樣的作品時,你會發現有時形象和筆觸是同一的,有時則是斷裂的,描繪行為變得更加純粹,熟悉的形式被陌生化了,唐可那原本寫實的作品也因此而顯得有些抽象。傳統的繪畫觀念在這樣的視覺效果面前會顯得有些蒼白,自攝影技術發明以來關于“繪畫行將死亡”的陳舊預言又一次破產了。
唐可說:“與透明相比,我更喜歡半透明。”的確,在這些模糊不清、語焉不詳的畫面中我們很難發現比較確定的文學主題,甚至不能找到明晰的象征意義指向,但當他的許多作品被排列在一起時,觀看者都可以發現,畫家所謂的“半透明”狀態,正是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情形。古詩中“猶抱琵琶半遮面”、“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樣的句子,以及流行歌曲里至今還在吟唱著的歌詞“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其實都在訴說著朦朧所造成的美感。除了那些千古傳誦的經典以外,我們在生活中更可以看到,時尚美女因半透明而增添魅力,明星緋聞因半透明而引人入勝,國際政治舞臺更因半透明而撲朔迷離……我們與半透明的社會環境共生,半透明也正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們生活的本質。
唐可是個聰慧而細膩的藝術家,盡管他的《半透明》系列剛剛開始,我已經可以預見到這些作品中所蘊涵的能量,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繪畫材料的轉變,這應該是對傳統繪畫空間觀念的挑戰。唐可不會僅僅滿足于材料實驗方面的新嘗試,他關注的,應該是新材料所能夠提供的更寬廣的幻想空間,我想,莊子在“庖丁解牛”那個故事里所說的“技近乎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2006年3月30日凌晨寫于上海
半透明的空間——唐可近作評析
半透明的空間——唐可近作評析
半透明的空間——唐可近作評析
成都,是我最熱愛的城市之一,那里安逸休閑的氣氛,讓我常常讓我反思人生的真實目的,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許多與我交往多年的藝術家朋友。最近,我在那里又結識了一位新朋友——唐可。
去年年初,我們相識在成都的一個展覽開幕式上,當時他還在畫布上以油彩作畫,作品是一些模糊的人群,個人風格還不是十分明確,今年春天,在他的畫室里,我看到了一個完整而令人興奮的全新作品系列,唐可把他們命名為《半透明》。這是一個描繪在透明亞克力膠片上的系列,筆觸輕盈飄逸,色彩和諧恬淡,題材靈動新奇,洋溢著畫家充滿夢想的激情。
1994年,唐可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后,他對那些太學院、太沉重的東西有些懷疑,因此他沒有立刻開始自己的創作生涯,轉而做了幾年的室內設計,想用自己的幻想去改變現實生活中的視覺,事實證明,這一階段他對材料和媒介的大量接觸幫助他開啟了日后的創作之門。1996年,他已經開始對透明材料發生興趣,但一開始的實驗并不如意,于是,這個夢想一放就是9年。
在經歷了十幾年畫布和畫紙上的實踐后,唐可在造型語言方面的錘煉已日臻成熟,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他集中精力試探著在透明亞克力膠片上塑造個人風格。透明膠片與畫布和畫紙相比,下筆的要求有所不同,顏料要更加稀釋,筆觸要更加肯定,手法要更加簡潔,因為透明,所以更要適應在不同光線下的觀看效果。唐可在實驗中逐漸造就了一套懸浮、迷幻、不確定的語言系統,在膠片正面受光時,傳統的油畫造型與技巧得以顯現,而背面受光時,畫面上的所有符號似乎游離在平面之外,漂浮到空間之中。為了加強這種特殊的視覺印象,唐可有時在正反兩面同時描繪,進一步把形象剝離成一系列獨立筆觸的有機組合。
《半透明》系列就這樣上路了,唐可并沒有在題材上刻意尋求社會學含義,他把身邊的視覺和手頭的圖像拼貼成一個個充滿意外的構圖,讓形象在邂逅之余發生節外生枝的聯系。他認為,現實本來就是不確定的,充滿跳躍性的,傳媒中各種毫不相關的信息常常在同樣的時空內一齊撞擊過來,讓人們有無所適從之感,為什么繪畫反而不能這樣呢?于是,在《半透明》系列迄今為止的作品里,我們可以看到眾多時尚雜志的封面堆砌在擁擠不堪的畫面中,而那些古典山水和花鳥畫則被貼上了色標和比例尺,美女、玩偶和電線在一起糾纏,魚類、昆蟲和手機被一同排列。
唐可在處理《半透明》這一主題時至今仍然以率性而為的方式搜羅著信手拈來的素材,也得心應手地處理著素材之間的呼應關系。其實,他剛剛開始著手獨立創作的時候,作品主題都是人,是人群。那些畫面中,有時是淡灰色的統一基調,彌漫著轉瞬即逝的憂郁氛圍;有時是絢麗耀眼的彩色背景,藍藍的天空,噴繪的涂鴉,熱鬧異常。而在《半透明》這個系列中,我們更多地看到了道具和布景,視覺角度被微觀化了,諸多畫面主體的組合也更加即興,有時甚至更加戲謔。這種“沒有主題的主題”,既是畫家日常情緒的自由抒發,也是當代都市生活浮光掠影的真實寫照。
這些半透明的作品,最終被裝進一個個厚實而透明的亞克力鏡框中,懸掛在與墻面有一定距離的空間里,照射在墻壁上的光線通過作品的背面折射回來,令畫面的半透明效果更加突出。例如,在某些以中國古典山水和花鳥畫為母題的作品中,這種效果更是令人驚異的,顏料和稀釋的調色油代替水墨形成了別樣的筆觸,而本來應該留白的背景部分因為有了涂鴉式的肌理而顯得流動漂移,那些塑造形象的、本來為形象而服務的筆觸突然跳躍分離出形象本身,變成了失重的痕跡而獨立存在,在觀看這樣的作品時,你會發現有時形象和筆觸是同一的,有時則是斷裂的,描繪行為變得更加純粹,熟悉的形式被陌生化了,唐可那原本寫實的作品也因此而顯得有些抽象。傳統的繪畫觀念在這樣的視覺效果面前會顯得有些蒼白,自攝影技術發明以來關于“繪畫行將死亡”的陳舊預言又一次破產了。
唐可說:“與透明相比,我更喜歡半透明。”的確,在這些模糊不清、語焉不詳的畫面中我們很難發現比較確定的文學主題,甚至不能找到明晰的象征意義指向,但當他的許多作品被排列在一起時,觀看者都可以發現,畫家所謂的“半透明”狀態,正是我們生活中的真實情形。古詩中“猶抱琵琶半遮面”、“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樣的句子,以及流行歌曲里至今還在吟唱著的歌詞“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其實都在訴說著朦朧所造成的美感。除了那些千古傳誦的經典以外,我們在生活中更可以看到,時尚美女因半透明而增添魅力,明星緋聞因半透明而引人入勝,國際政治舞臺更因半透明而撲朔迷離……我們與半透明的社會環境共生,半透明也正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們生活的本質。
唐可是個聰慧而細膩的藝術家,盡管他的《半透明》系列剛剛開始,我已經可以預見到這些作品中所蘊涵的能量,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次繪畫材料的轉變,這應該是對傳統繪畫空間觀念的挑戰。唐可不會僅僅滿足于材料實驗方面的新嘗試,他關注的,應該是新材料所能夠提供的更寬廣的幻想空間,我想,莊子在“庖丁解牛”那個故事里所說的“技近乎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2006年3月30日凌晨寫于上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