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傳來消息:該館改擴建工程正在緊張醞釀之中。
改擴建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筑面積將由現在的6.5萬平方米增加到15萬平方米,各項設施將進一步完善、配套,無論從文物藏品、展覽規模、硬件設施還是人員組合上,都將達到與其地位相應的規模和水平。據悉,目前相關方案已經通過審批,國家專項撥款也已經確定。改擴建后的國博將全面收藏中國各歷史時期,包括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標志性物證。屆時,一個集教育、觀賞、審美、休閑于一體的文化中心將展現在國人眼前。
無奈:博物館難以親近百姓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周志強坦言:博物館作為由科學、文化、藝術和歷史共同鑄就的華麗殿堂,其蘊含的千年文明,本就屬于人民。但是,在社會經濟水平大幅提高、大眾文化需求越來越強烈、人們生活節奏普遍加快的今天,博物館事業卻面臨著一些不太“親近”百姓的無奈——
一邊是博物館大力“擴張”,一邊是百姓不大買賬。博物館越建越多,人們參觀博物館的興趣卻不見高漲。全國2300多個博物館中,大約有2/3生存困難,這其中又以中西部地區為主,以中小博物館居多。
互動性不夠
中國博物館學會副秘書長安來順說,文史類的博物館收藏的珍貴文物大部分都有保護的玻璃框,觀眾只能鑒賞,而不能觸摸。在展示形式上,人們早已厭倦“隔著玻璃看,耳旁別人講”的固定模式,渴望更多的參與性和自主性。突出參觀者與展覽的高度互動性是世界大博物館的共有特色。在大英博物館,游人可以觸摸古埃及的石雕、中國戰國的錢幣和古希臘的磚;在倫敦博物館舉辦的古羅馬人發明的展覽中,孩子們可以動手操作織布機、印刷機,學習架橋。
館藏利用率不高
藝術家陳丹青曾說過:中國不是沒有珍品,但許多都藏在倉庫里,還沒有形成固定陳列的規模,這也是我國的博物館還無法同國外的博物館相抗衡的一個因素。中國的博物館館藏利用率不高。部分產品由于博物館展示場所有限無法展出。
據了解,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共60多萬件(套),但到目前為止,向社會公開展出的,總共還不到5萬件(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近100萬件,而每年展出的文物只有8000多件,不到總量的1%,并且10年來從沒有進行過更換。而在法國的巴黎圣母院,館藏文物80萬件,經常陳列的展品有5萬件。每3個月輪換更新一次,每10年為一個周期,可把全部藏品分期陳列一次,展品一年換幾次。
難以接受的高價門票
老百姓不進博物館,高價門票是又一原因。
有專家指出,如今博物館界好像形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只有到了特定假日,才會免費開放一兩天,一旦免費,場面就會非常火爆。原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呂濟民教授指出:“票價是阻礙老百姓進入博物館的重要原因。免票的博物館要么不值得老百姓去看,要么交通不方便。真正對老百姓有吸引力的博物館大多票價很高,動輒幾十元甚至幾百元。”對于門票,呂教授呼吁中國的博物館合理收費,這樣才能真正的吸引更多的百姓走進博物館。
“博物館要持續發展,就必須走近百姓,積極開發百姓感興趣的方式,針對性、新穎性、貼近性和多樣性地向普通百姓展示更多的珍貴文物,展示更多的中國古代文明,把館藏文物和中華優秀文化傳輸給普通觀眾。這是一條必須要走的道路。”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張文彬建議。
探索:拉近與百姓的距離
周志強透露,目前國家博物館正在推出一系列“服務社會”措施,全面拉近千年文明與廣大百姓的距離。準確地說就是讓中華民族的千年文明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讓文物走近大眾,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認同感。
舉措一:“網上國博”全面展示60多萬件館藏文物
如何讓國博60多萬件(套)館藏文物走出“深閨”,走向百姓,這是國博一直在考慮的事情。據了解,國博早些年曾經采取出圖冊的方式向社會推出館藏文物,但動用近50人、耗時3年,最后才整理出版了4冊圖書,而其中涉及的館藏文物,才不過1000件左右。如果將全部60多萬件(套)館藏文物悉數編輯出版,其工程之龐大難以想象。而且,也很少有人能夠負擔得起這套海量圖書的費用。
于是國家博物館決定建立網上國博。這樣,所有文物愛好者無需出門即可以極低的成本來了解自己所感興趣的文物和相關知識。而且,網上的檢索功能也將大大方便百姓。
目前,這一網上國博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現在國博有關工作人員正在不斷地整理準備包括文物圖片、文物本身的歷史背景、與文物相關的基礎知識等資料,以不斷完善網上國博。
“國博改擴建完成后,網上國博也將初具規模。國博的目標是:將所有館藏文物都搬上網,讓百姓隨心所欲地接觸文物、接觸我國源遠流長的精粹文化。”周志強說。
舉措二:面向社會普及歷史文物知識。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化需求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再滿足于到博物館參觀文物,不滿足于從一些簡單的旅游商品上了解文物。人們的文化需求已經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他們需要擁有一些文化含量極高的物品,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比如文物。
文物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藝術價值,是中國文化的珍品。但由于文物的珍稀性,仿制品應運而生。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了解文物以及文物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人并不多。比如,某人擁有一套明清家具,那么,究竟該如何擺放這些家具,建筑風格和裝飾裝修該如何配合,才能彰顯這套家具的文化內涵呢?
國家博物館將采取一些措施,面向社會普及歷史文物知識。比如,開設文物知識培訓班、明清家具展示及鑒賞等。
舉措三:為社會提供文物鑒定鑒賞服務。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家中那個祖上傳下的銹跡斑斑的物件,是不是值錢的古董?市場上林林總總的“文物”,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仿制品也有優劣之分,這又如何鑒別?
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博物館將推出一項服務:為社會提供專業的文物鑒定服務。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將為有需要的社會各界提供鑒定服務,并出具鑒定證書。
舉措四:仿制館藏文物,滿足社會的文物收藏需求。
由于文物的珍稀及不可再生性,文物真品只能深藏“閨”中,真正了解和親睹過它的人很少。而通過將這些珍稀文物進行仿制的方式,則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認識文物,同時也弘揚了該文物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這在各國博物館中也是通用的做法。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是引進市場體制的成功例子,該館每年創收高達四五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于文物仿制品。
越王勾踐劍于1965年在湖北省出土,一時轟動世界。當年這把埋藏地下2400多年的青銅劍出土時將20余層報紙一劃而破,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劍”;不久前,越王勾踐劍仿制品的出現再次引起了轟動。目前,國家博物館已經確定將陸續推出一批仿制文物,包括青銅器、陶瓷、書畫等。
舉措五:把歷史文化與符合社會大眾審美和欣賞需求的載體結合起來,促進歷史文化走近百姓。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審美觀點,文物所代表的是該文物生產時代的審美觀,現代人可以欣賞,但未必全盤接受。目前,由國家博物館監制的一些文化產品,正是選用了一些現代大眾喜聞樂見的物品作為載體,來承載歷史文化,弘揚中華文明。
國家博物館在出任監制單位時,嚴格篩選社會上極具實力的文化企業進行合作。而且,國家博物館在進行監制的過程中,對文化產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性負責,嚴格保證監制產品的藝術質量。他們希望通過這種監制活動,能夠促進企業的文化產品制作水平和消費者的文化鑒賞水平,最終達到提高社會整體文化素質的目的。
呼吁:支持文博“百姓之路”
據周志強介紹,國家博物館的諸多“社會化”措施,有的已經在進行嘗試,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比如,國家博物館監制的十二生肖瓷器、黃金藝術品等,像狗年國寶生肖金條、“神六”金條等,均受到熱烈追捧。這樣,百姓有了更多接觸文物、了解文物的機會。通過接觸和了解文物、藝術品,百姓不斷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文化素質也隨之得到了提升,而且,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由于深受百姓喜愛,由國家博物館監制、國家博物館藝術品開發中心設計、北京國道文化公司總發行的黃金藝術品,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國道黃金。目前,“國道黃金”在黃金收藏界已經無人不知。
據悉,國家博物館推出的“文物知識培訓班”、“文物鑒定服務”等,目前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即將推出的仿制館藏文物,已經在收藏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但是,博物館的服務社會之路也引來了一些爭議,有部分人士認為,博物館走向市場,是為了狹隘的自身經濟利益。對此,原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呂濟民教授的看法不同。
呂教授認為,首先,博物館探索引進市場機制,并不是為了自身狹隘的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博物館事業。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博物館所有經費均由政府撥款。但是,僅從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規律來看,過分依賴政府撥款不利于發展。只有引進市場機制,完善自身造血機能,才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方向,這也符合世界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大趨勢。
其次,博物館肩負著收藏過去、教育現實、傳承未來的歷史使命,在經濟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生活節奏普遍加快的背景下,博物館傳統的運營模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的需求,如果一味固步自封,我們的館藏文物將真正“藏”了起來,文物所代表的優秀文化將遠離人民群眾,博物館教育現實、傳承未來的歷史使命將成為一句空話。《文化保護法》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十六字方針要全面貫徹,文物展覽、出版物、仿制品開發都屬于文物利用,要把幾千年的文化保護好、利用好,只有走進老百姓,才能弘揚文化,才能傳承未來。為了能夠走進老百姓,就需要引進各種適應大眾需求的模式,引進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模式。
“我國的博物館事業改革還處在摸索階段,改革任重而道遠。”呂教授呼吁社會各界改變觀念,支持我國博物館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展望:與國際接軌
據來自國家文物局的消息,到2015年,中國將在現有2000余座各類博物館的基礎上,再建1000座博物館,基本實現每個中等以上城市擁有一座功能齊全的博物館。
呂濟民教授指出,提高我國博物館的整體水平主要應從根本上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體制問題。中國大多數博物館還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完全靠政府撥款。這不是長久之計,博物館應多方籌資,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并靠靈活的運行機制來吸引社會的資助。多元的投資主體不僅能籌措更多的發展資金,更能吸收多元的經營理念,推動博物館靈活地順應市場和受眾的需求。
二,管理問題。博物館自身要發展文化產業,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和特點,將企業模式引入博物館管理工作,在市場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博物館的資源,重視市場營銷和增加收入。
三,專家(人才)問題。據相關資料統計,當前全國博物館機構從業人員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只占4.5%,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只占13%,人才的總量、結構、素質都無法滿足要求。而博物館由于陳列品的特殊性質,需要歷史、繪畫、修復、鑒定、裱畫等多方面相關的專家、人才,要讓真正的專家來管理博物館事業。
近日,故宮博物院與大英博物館簽署了一份時效長達5年的合作意向書,大英從而成為繼法國盧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冬宮)之后,與故宮合作的又一國際博物館巨頭。呂教授指出,國內博物館在與國外大博物館合作的過程中,中華五千年文化可以走向世界,公眾也可以感受到國外文明的熏陶。中國的博物館同國際接軌已經是必然的趨勢。
專家認為,中國博物館事業需要可持續發展,貼近百姓生活創新內容與形式是條件,提升整體水平與國際接軌是根本。憑借豐富的歷史、人文和自然資源,積極吸收國外博物館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完全可以成就具有中華民族風格、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博物館事業。
 |
圖片說明:很多時候,博物館與我們的生活難以分割,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①、②、③、④——莫不如此。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