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苦旅筆墨人生
丹青苦旅筆墨人生
丹青苦旅筆墨人生
經友人引薦,一位叫劉燕湘的畫畫的朋友來到了我辦公室。畫者之間,無須客套,雖素昧平生,但作品便是“介紹信”。劉燕湘帶來了一大疊他畫作的照片,觀看著這些畫作,漸漸地我忘掉了我身邊客人的存在,我被吸引到了這些山水畫的意境之中。這些作品并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山水畫中所描繪的那些似曾相識的名山大川,描繪的都是些極普通的湘中山水。但當你仔細欣賞,你會頓時好像感覺陣陣沁人心脾的山風撲面而來,潺潺的山泉在腳下流淌,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如履勝境。這些畫作構圖造意,生動而不乏嚴謹,深邃而不乏親近。再細細把玩作品的筆墨,或蒼勁老辣,或俊秀飄逸;勾點皴擦,錯落有致;干濕濃淡,渾然天成。山水畫之美有如生靈,構圖是形象,筆墨是血肉,意境則是靈魂。三者兼備,則為佳作。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這決非是一個沒有生活積累和非苦心修煉的人所能企及的。當我從畫的意境中清醒,我不由得仔細打量起眼前這位陌生的朋友來。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四個字:“其貌不揚”。然而這張飽經滄桑的臉上卻分明寫滿了執著與坦然,我隱約感受到作者的畫途決非一帆風順,帶著一點好奇,我與他交談了起來,我希望從他的經歷中來再次感受他涵。通過交談,漸漸地,他的形象與作品在我的面前更清晰了起來。
劉燕湘,1954年出生在湖南新化縣洋溪鎮,那是一方山清水秀的沃土。在那里,他度過了天真爛漫而又有些酸楚晦澀的童年。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寫寫,也很有點靈氣。雖然文革的喧囂給他的青少年時光蒙上了陰影,但故鄉美麗的山水,卻給了他安寧與夢想。美麗的故鄉山水讓他魂牽夢繞,他愛之、戀之,他也渴望歌之、頌之。這成為他揮之不去的故鄉情結和日后他的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由于各種原因,他沒有機緣走進他夢寐以求的美院的藝術殿堂,但他有幸遇到了他的恩師,版畫家李鵬棲先生。恩師的一句“不要放棄畫畫”的叮囑讓他銘記在心。他謹遵師訓,多年來不懈地堅持他的藝術追求。他雖然無緣得到更多名家的耳提面命,但他遍臨大家名作,貪婪地吸取著前人的營養;他雖然沒能有條件歷遍名山大川,但他勤走于家鄉的山山水水,潛心領略家鄉山水的精氣神韻。他就這樣心無旁騖,踽踽獨行的“閉門造車”幾十年。他自稱自己是一個“冥頑不化”的人,自己認定的路,九條牛也拉不回。他這秉性的確不假。幾十年,一口新化話不改,他戲稱:鄉音便于認祖歸宗。這其實正是追求藝術的人的可貴執著,正因為有如此的秉性,他作品能有這樣深厚的傳統根底也就不難理解了。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坎坷的經歷和潛心鉆研,使他對國畫藝術有了較高的眼界和獨到的認識,也讓他的作品具有了很好的意境與藝術感染力,然而知曉他的作品的人卻不是很多,因為他的秉性讓他不去追求所謂“結果”,他在固執的獨自享受著他的“耕耘”之樂。看看眼前這些能打動人的山水畫作品,想想作者追求藝術的艱辛,我不由得有些慨然。是啊,但問耕耘,必有收獲。丹青之路雖如苦旅,筆墨書寫的卻是快樂人生,心中有夢,鍥而不舍,他的藝術之路定將越走越光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