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書家陶博吾生前在談到方國興的書法時,落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方國興學書從顏楷入手,崇尚碑學,尤致力于篆隸,上溯西周秦漢,下法明清諸家,曾對鄧石如、伊秉綬、趙之謙、康有為等悉心臨摹。他認為,書法當以骨力為上,米芾七八歲時即抵壁書大字,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因此他練就了一手書壁的功夫。他現在能站立寫小字,執筆用回腕雙鉤,力求一點一畫沉勁入骨、剛柔相濟。他學書善以隸筆為篆,兼收行書筆意,以篆筆作隸,兼取北碑用筆,同時又以篆隸北碑筆法作行草,熔諸體于一爐,別啟新圖,刻意自創面目,逐步形成了他厚重質樸、渾雄騖健的書風。”
方國興生于1946年,江西南城人,目前擔任江西省書協副主席,是江西省博物館專業書畫家、江西美術學院國畫教授、江西省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讀方國興作品,給我功力見精神的印象,在其飛白用筆之處,依稀可見北碑書那種時光漫漶造成的殘與破的樸拙之美,這應該是他在硯邊長期臨習碑書的必然結果。方氏作書落筆十分飽滿,極見功力,墨能吃透紙,點畫符合傳統法書的審美要求,故整幅作品總體來看很見精神。
書法的關鍵在功力,核心是神韻,這好像不會引起什么爭論吧!所謂“功夫字”,筆者至今認為不是一個難聽的名稱,恰恰是硯邊人耐得住寂寞的象征。中國書法不講功力,講什么?中國書法不求神韻,求什么?這些問題似乎不足為論。中國書法沒有功力作保障,神韻不可能求得!這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本質規律或者叫核心規律。請問什么叫規律?答曰:規律是事物內部的必然聯系。方國興作書,一筆一畫,交待清楚,有起筆,亦有收筆,講筋脈,尚骨力,運筆蒼而潤,線條質感、立體感強,點畫講究法度,合乎中國書法端正、生動、勻稱、性靈、氣息的本質要求,有方筆,有圓筆,有方、圓兼用之筆,也有一波三折之筆。方國興善畫,故能以畫理入書,濃枯用墨,悉若天然。其書宛若山一般的安穩,然細察其點畫的細節處,亦透出俏麗之訊息,可見他在揮毫染翰的豪情之中,也有纖纖之情顯現腕底。
方國興為人處世真誠、樸實,不耍花腔,這決定了他的書法格調純真而高雅。鑒于此,筆者認為方國興書法足以引人注目,更值得人們悉心把玩。
功力見精神—方國興的書法藝術
功力見精神—方國興的書法藝術
功力見精神—方國興的書法藝術
前輩書家陶博吾生前在談到方國興的書法時,落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方國興學書從顏楷入手,崇尚碑學,尤致力于篆隸,上溯西周秦漢,下法明清諸家,曾對鄧石如、伊秉綬、趙之謙、康有為等悉心臨摹。他認為,書法當以骨力為上,米芾七八歲時即抵壁書大字,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因此他練就了一手書壁的功夫。他現在能站立寫小字,執筆用回腕雙鉤,力求一點一畫沉勁入骨、剛柔相濟。他學書善以隸筆為篆,兼收行書筆意,以篆筆作隸,兼取北碑用筆,同時又以篆隸北碑筆法作行草,熔諸體于一爐,別啟新圖,刻意自創面目,逐步形成了他厚重質樸、渾雄騖健的書風。”
方國興生于1946年,江西南城人,目前擔任江西省書協副主席,是江西省博物館專業書畫家、江西美術學院國畫教授、江西省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讀方國興作品,給我功力見精神的印象,在其飛白用筆之處,依稀可見北碑書那種時光漫漶造成的殘與破的樸拙之美,這應該是他在硯邊長期臨習碑書的必然結果。方氏作書落筆十分飽滿,極見功力,墨能吃透紙,點畫符合傳統法書的審美要求,故整幅作品總體來看很見精神。
書法的關鍵在功力,核心是神韻,這好像不會引起什么爭論吧!所謂“功夫字”,筆者至今認為不是一個難聽的名稱,恰恰是硯邊人耐得住寂寞的象征。中國書法不講功力,講什么?中國書法不求神韻,求什么?這些問題似乎不足為論。中國書法沒有功力作保障,神韻不可能求得!這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本質規律或者叫核心規律。請問什么叫規律?答曰:規律是事物內部的必然聯系。方國興作書,一筆一畫,交待清楚,有起筆,亦有收筆,講筋脈,尚骨力,運筆蒼而潤,線條質感、立體感強,點畫講究法度,合乎中國書法端正、生動、勻稱、性靈、氣息的本質要求,有方筆,有圓筆,有方、圓兼用之筆,也有一波三折之筆。方國興善畫,故能以畫理入書,濃枯用墨,悉若天然。其書宛若山一般的安穩,然細察其點畫的細節處,亦透出俏麗之訊息,可見他在揮毫染翰的豪情之中,也有纖纖之情顯現腕底。
方國興為人處世真誠、樸實,不耍花腔,這決定了他的書法格調純真而高雅。鑒于此,筆者認為方國興書法足以引人注目,更值得人們悉心把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