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席卷國際拍場
中國風席卷國際拍場
中國風席卷國際拍場
近年來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紅火,帶動了亞洲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一路走高。7月,倫敦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拍賣巨頭接連舉行亞洲藝術品大拍,中國瓷器和絲綢再次成為國際拍賣場上的新貴元清兩朝的青花瓷是此次亞洲藝術品拍場上的最大亮點。此外,宋代哥窯和鈞窯瓷器也勢頭頗勁。宋瓷此番在蘇富比拍場上的發力,對國內相對低迷的宋瓷行情無疑也是一大推動。
倫敦拍賣市場的7月,彌漫著濃郁的亞洲風。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拍賣巨頭接連舉行亞洲藝術品大拍,雖然亞洲藝術品拍賣中也包括了日本藝術品專場,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成為最大的熱點,讓世界各地的藏家競相舉牌。
7月11日至7月14日,佳士得率先在倫敦開槌,共舉行5場亞洲藝術品拍賣,除中國瓷器專場外,還有日本藝術品專場和中日服裝紡織品專場。7月12日至14日,蘇富比也舉行了兩場中國瓷器拍賣和一場日本藝術品拍賣。
兩大國際拍賣巨頭的中國瓷器專場都十分紅火。7月11日,佳士得的中國瓷器專場成交額達518萬英鎊,成交率為63%;7月12日,蘇富比的中國瓷器工藝品專場緊隨其后,成交額達496萬英鎊,成交率63.8%。
倫敦再掀亞洲藝術熱
近年來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紅火,帶動了亞洲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一路走高。而在今年3月,紐約亞洲藝術周又為倫敦亞洲藝術周預熱。作為國際拍賣場的風向標,蘇富比和佳士得聚攬了不少珍品,在7月的倫敦吸引了眾藏家和投資客的目光。
7月,倫敦時值亞洲藝術周。《第一財經日報》從蘇富比公司獲悉,亞洲藝術周前一個月,蘇富比為加強亞洲管理層的陣容,任命司徒河偉為蘇富比歐洲及亞洲區副主席,程壽康出任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用亞洲藝術周為亞洲藝術品拍賣搭臺,最初有此創意的便是司徒河偉,他的新任務就是要推動蘇富比亞洲區業務國際化,程壽康的職責則是擴展以中國內地為主的蘇富比亞洲區業務。蘇富比此舉被認為是配合亞洲業務蓬勃發展的需要,而此次拍賣的豐收場面,更佐證了亞洲市場已成為國際拍賣的新焦點。
在亮相倫敦的總計3600多件亞洲藝術品中,中國藝術品占據了拍品的主要份額。佳士得的元青花魚藻紋大罐、清乾隆御制“九龍”青花瓶;蘇富比的清乾隆青花花果紋六方瓶等,都讓藏家們在拍賣前摩拳擦掌。縱觀兩家拍賣行的拍后報告,可以發現瓷器大件的買家中,我國香港買家和歐美買家平分秋色。雖然內地也有不少藏家前往觀戰,但多以交流為目的,真正出價競爭的為數不多。
亞洲藝術品的熱浪還將繼續。據悉,蘇富比將于今年9月在紐約舉行亞洲藝術品大拍,其中包括中國瓷器專場、中國當代和現代繪畫專場以及印度繪畫專場;而佳士得也將于9月至12月在紐約、倫敦、香港等地舉行超過20場的亞洲藝術品拍賣,拍品囊括了中國、印度及日韓藝術品。屆時,將再度掀起亞洲藝術風潮。就像蘇富比的亞太地區總裁司徒河偉所說:“西方人對中國的東西越來越著迷,這成了他們靈魂的一部分。”
元青花瓷成為最大亮點
回顧兩家拍賣公司7月的亞洲藝術品大拍,青花瓷器依然是絕對的熱點,而逐漸升溫的絲綢制品成為亞洲藝術品中又一新看點。
今年的倫敦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佳士得以213.6萬英鎊的高價拍出一件元朝青花魚藻紋大罐。該魚藻紋大罐從書工、形制及其附屬紋帶上看均屬上乘佳品,上紋飾選用上等青料繪制,燒選火候到家,發色鮮活濃艷。雖然不如去年拍出1400萬英鎊天價的“鬼谷下山”罕見,但繪魚紋的元大罐也屬稀有。此外,拍賣會上一件乾隆時期的青花九龍攀芝花口瓶也成為關注的焦點。該瓶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花瓶不論器型、尺寸及紋飾均相同,極有可能是為皇帝慶壽的配套花瓶,最后以62.4萬英鎊成交。
蘇富比此次亞洲藝術品大拍的重點也是瓷器,一些堪稱極品的作品相繼亮相倫敦。和佳士得熱捧的元代青花瓷不同,在蘇富比拍場上遭遇熱捧的是乾隆康熙兩朝的青花瓷。一對清乾隆青花花果紋六方瓶以70萬英鎊成交,這對青花花果紋六方瓶估價其實并不高,僅為20萬至30萬英鎊,藏家對清代青花瓷的關注可見一斑。一件清嘉慶雙柄紅地粉彩瓶穩坐拍賣場第二把交椅,以33萬英鎊成交。外銷瓷器也拍出高價,一件是清嘉慶外銷葡萄牙青花瓷以25萬英鎊成交,另一件明早期外銷到伊比利亞的青花長頸瓶,最終以22萬英鎊成交。兩件外銷瓷器的高價向藏家們展示出外銷瓷器價格的潛在空間。
元清兩朝的青花瓷是此次亞洲藝術品拍場上的最大亮點。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民間瓷器鑒定家蔡國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青花屬釉下彩,不會掉色、不會褪色,淡雅古樸因此極受收藏家熱愛。元代青花之所以是極品,是因為元代正是景德鎮從普通的燒窯制瓷之城向瓷都轉型之時,因此元代青花用料極好,連青花的色料都帶著暈散的效果。”
此外,宋代哥窯和鈞窯瓷器也在7月蘇富比的倫敦拍賣場上勢頭頗勁。宋瓷因為稀有而珍貴,此番在蘇富比拍場上的發力,對國內相對低迷的宋瓷行情無疑也是一大推動。蔡國聲介紹說:“哥窯和汝窯傳世之作非常少,因為數量少因此十分珍貴。比如哥窯,人們只知道哥窯在龍泉一帶出品,但是具體在哪個位置還沒有掌握到。”
絲綢制品一路走高
相較之瓷器,絲綢制品對于投資者而言新鮮度較高,在7月的倫敦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漸入佳境,顯示出一路走高的趨勢。
7月13日,在佳士得“中國和日本服裝及紡織品”的拍賣會上,中國絲綢博物館拍得“嘉慶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圣旨”,使流失于國外的絲綢文物回流。該圣旨為五色綾效果,包首部分以紅地卷草紋織錦制成,首尾處分別織出雙龍紋樣及漢、滿“奉天誥命”文字,上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前往倫敦舉牌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趙豐赴英國之前曾和薛雁等絲綢專家一起研究拍品,中國絲綢博物館此行準備舉牌的作品原本不止“圣旨”這一件,但其他絲綢制品都因為拍價扶搖直上,他們無奈放棄了。
面對絲綢制品在國際拍場上越來越熱的現象,《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專家、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副主任薛雁,她認為“絲綢制品的價格還有上升空間,還沒有達到最高峰”。薛雁分析說,和書畫作品比起來,絲綢制品的贗品出現幾率小,“要造假絲綢制品,成本和難度都比造假書畫要大得多”;此外無論書畫還是瓷器,價格都已經很高,對投資者來講不易涉入,而絲綢制品的門檻則比較低。正是這兩個原因造就了絲綢制品在國際拍賣場的紅火。
緙絲掛軸《老子騎牛圖》亮相此次佳士得倫敦亞洲藝術品大拍,最后以24萬英鎊成交。據佳士得拍賣行專家介紹,這款清乾隆御制的緙絲制品是仿制宋代刺繡《老子騎牛圖》而制作的,上面特別繡上了乾隆的御題詩,還有嘉慶和宣統的御覽印。
我國有大量緙絲作品曾流失海外,近年來一些緙絲作品逐漸回流后逐漸受到投資者關注。2004年緙絲作品《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曾在中國嘉德的春拍中創出人民幣3575萬元的天價。薛雁認為緙絲在國際拍場上博得高價,是因為它兼具了藝術和工藝的雙重價值,“緙絲是又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的工藝品,唐代還有拿來用的緙絲織品,到宋代就只用作觀賞了,所以存留至今的緙絲相比其他絲綢制品,保存得特別完好。加之緙絲流傳的存量也不多,所以收藏家格外熱衷。”另外,一寸見方的緙絲作品包含幾十種顏色,需要耗費一個月時間才能完工,這也證明了緙絲的工藝水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