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希拉克繡頭像
自古太湖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多蠶桑,盛產絲綢,而吳縣居中,自然成為錦繡之鄉,“蘇繡”能夠揚名天下與這里適宜的氣候條件也有著很大的關系,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于服飾。而延續至今,“蘇繡”更是得到無數文人墨客、富商大賈的寵愛。
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下來,刺繡技藝的發展與影響卻漸漸有些勢微,直到2003年,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有心之士邀請王麗華提前刺繡了希拉克的頭像,并做為國禮贈送給這位總統,當總統及他的隨行人員看到如此精美的繡品之后,不禁驚嘆,忙不迭的接了過去,從此,王麗華與她的刺繡開始暫露頭角。
對于王麗華來說,她一直不認為那是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她認為在所有的刺繡作品中,以人物肖像為內容的作品最難創作,而她對于這位法國總統希拉克并不熟悉,單是憑著照片的感覺,不足以抓住人物的神韻,而她專門創作的孫中山、宋慶齡的肖像作品,相對來說,則是她比較滿意的,其中她專門為宋慶齡創作的頭像刺繡已經被上海的宋慶齡故居收藏。“另外一幅迄今為止,我創作的最大型作品‘鄧小平’在2004年青年文化周獲特別貢獻獎。”
 |
初生牛犢不怕虎
王麗華出生于“蘇繡”的發源地吳縣鎮湖鎮,16歲正式開始學習刺繡,當時不過是繡些枕套、頭花、被面等簡單的生活用品。與無數“繡娘”一樣,王麗華每天都專注于自己眼前的針、線和花樣,做些傳統的針法,然而能夠得到今天的成就,王麗華認為,跟本人對傳統藝術的酷愛和藝術方面的悟性是分不開的,她比較早的把握了現代人的需求,也成為最主要原因。
那時王麗華和她的老師、伙伴們很少有人會想著去開發除了生活用品之外的領域,王麗華就開始琢磨能不能創作不一樣的作品,讓自己的刺繡得到更大的價值,朋友拿來了一個肖像,讓王麗華試試,當時王麗華不過學習的半年多的時間,平時想歸想,真正遇到不同的領域,心里還是有些不托底,“我當時用了差不多半個多月的時間來琢磨,怎么把這個人物的頭像繡好,直到反復修改后自己感覺還可以,才敢拿給朋友看,沒想到,朋友看后大大贊賞了我一番。”王麗華回憶自己第一次創新。
但那時,無論對于王麗華來說,在技法上還是有很多缺陷,畢竟沒有得到過名師指點,但她已經開始敢接活了。余老師是王麗華接觸的第一位省級工藝大師,擅長繡動物,一個偶然的機會,余老師把自己手里的訂單給了王麗華,當時余老師心里對這個新人還是有些打鼓,但看到王麗華很勇敢,就決定讓她試一試,“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很快,王麗華就得到了余老師及其他藝術前輩大師的信任和指點,王麗華說那是她最好的學習機會,從那以后,王麗華的刺繡技藝有了飛速提高。
蘇繡已經慢慢成為王麗華生命中的一大部分,2002年開始,王麗華逐漸用它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就是用傳統的工藝繡出現代的文化,做出現代人喜歡的作品,然而,這卻是從來都沒有人做過的素材,也是自己要攻克的難題,經過幾番取舍,王麗華選擇了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又有國際地位的商周青銅器。
青銅器之所以能夠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是因為它身上獨有的蘊含了幾千年歷史的味道,它身上特有的銅銹斑斑的凝重賦予它無窮魅力,而通過刺繡來表現,則相當困難。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王麗華終于找到了突破口,當她拿出自己的第一副青銅器繡品“犀樽”時,所有在第一時間看到的人士無不驚嘆,畢竟這是前無古人的嘗試,而竟然如此神似,簡直是超乎想象。王麗華知道,自己成功了。
 |
將北京做為“根據地”
走到今天,王麗華已經去過十幾個國家表演自己的刺繡技藝,也是國家將要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對象,然而,她知道能夠將這種經歷了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傳承下去,首當其沖的就是更好的推廣開去,讓更多的人來支持和喜愛,才能有更好的發展,2006年7月,幾經尋找,王麗華終于與北京通寶齋達成一致,在北京這個中國的文化中心,建立一個自己的根據地,由此來結識更多中外喜愛藝術的朋友。
目前,對于王麗華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更好的創作題材,20世紀80年代,著名學者費孝通來到吳縣鎮湖鎮,看到王麗華的作品時題字“家鄉藝術”,王麗華說,她記得很清楚,“費老的意思是說這種藝術在世界上來說,只有我們的家鄉才有,我們要把它發揚光大,推廣到全世界去,目前我正處于創作的顛峰時期,我希望能找到更多更好的素材,比如類似奧運會題材的作品,這樣才能讓蘇繡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讓蘇繡這一充滿了美和智慧藝術之花開得更艷更輝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