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真品登記制引起熱議 "身份證"作用有多大?
藝術真品登記制引起熱議 "身份證"作用有多大?
藝術真品登記制引起熱議 "身份證"作用有多大?
一個大型畫展不久前在上海知識產權園落幕,但由該畫展引發的話題至今還讓國內藝術界和收藏界人士議論紛紛。原因是這個畫展中45位上海油畫家的全部參展作品都有“身份證”———實行了藝術真品登記制度。
旨在遏制贗品
去年,全國首家藝術品登記中心———上海知識產權園藝術品登記中心成立,但一直未能引起很大反
響。不久前舉行的該畫展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規模的藝術家作品登記行動。據稱,推行藝術品登記制,旨在遏制國內泛濫成災的制假販假現象。但它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嗎?
據登記中心主任翁惠標介紹,這些藝術品的“身份證”是以國家產權局作品登記模式為藍本,在對藝術作品的內容、標題、局部細節等進行驗證并經作者書面確認后建立的影像、文字等檔案資料,由國家版權部門備案,然后制作發放。該中心負責對登記的作品向社會提供咨詢服務。
補充“眼鑒”不足
據專家介紹,目前國際上已經建立了多種藝術品登記制度。英國有藝術檔案中心,美國聯邦政府也設立了專門登記1914年以前所創作的繪畫作品登記處。藝術品登記中心聘用行業專家,結合計算機、新材料等尖端技術,對藝術品進行鑒定,并配備專業化和科學嚴格的制證程序。此外,許多博物館、藝術院校也為各自研究的藝術家建立了作品檔案,并對外提供咨詢服務。
中國文化部認為,建立相關認證機構,實行藝術品實名登記制度,記錄藝術品流通過程,對抵制假畫泛濫有很大的作用。
贊同者認為,過去藝術品真偽的鑒別完全依賴于專家的“眼鑒”。有時,不同專家會有截然相反的觀點。建立藝術品登記制度和研究開發新的科技鑒定手段,是對“眼鑒”的有效補充。
缺陷受到質疑
但也有人認為目前的登記辦法存在不足之處,在遏制贗品方面缺乏實用性。如目前所登記的藝術家作品寥寥無幾,尤其是最有鑒別需求的古代字畫和已故藝術家作品又不在登記范圍;“身份證”有效期太短,付費320元只有10年有效期。過了有效期就不向社會提供相關咨詢,還要續收費。那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登記中心的重點不在于收費發證,其實應該注重建立藝術家真跡的檔案庫。只要檔案庫達到一定規模,自然會有咨詢鑒別的社會需求,這時可以適當收費。
對此,翁惠標向記者透露,到目前為止,已有100多位藝術家的約300件作品在此登記,包括陳逸鳴、俞曉夫、王向明等,全部沒有收費。因為登記中心目前尚處于試運轉階段,還在聽取各界有識之士的意見,將不斷改進做法。
編織防偽天網
有關專家指出,藝術家、畫廊和收藏家要加強藝術品登記的意識。除了專業的登記機構,畫家本人以及畫廊、經紀人都應該有建立各自作品檔案的意識。專業的登記機構有必要與學術機構聯手,建立具有相當規模和系統的中國著名藝術家真品檔案庫,這樣就能為學術研究及鑒別真偽提供服務。只有各方同時努力,才能編織起攔截贗品偽作的天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