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九鼎兀,舉之一羽輕。”是郭沫若老先生對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福州脫胎漆器的評價,目前中國工藝美術館正在展出200多件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齊名的“中國傳統工藝三寶”福州漆藝作品。記者了解到,由于漆藝作品工藝十分復雜,創作一件成品最少需要3個月,目前福州市收藏的漆藝作品僅300件左右,這次拿出三分之二藏品進京辦展,也是為讓更多的人對這項有著7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技藝有更多了解,不至于讓其走到人亡藝絕的險境。
工藝
雞蛋殼也可以入畫
站在中國工藝美術館的展廳內,陳列著脫胎漆器、漆畫等藝術品,來自福州的漆藝家們用最傳統的制作工藝創作出的那些色紋變化無窮、現代感十足的漆藝作品給人帶來時空交錯的震撼。
福州市漆藝研究會會長汪天亮告訴記者,每件精美的漆藝作品背后都凝結著創作者數月的辛苦勞動,制作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有二十幾道大工序。制作和陰干等十分費時,常常是一兩個月,半年一年完成一件也不少見。
“百里千刀一兩漆是我們這行常用的俗語,也就是你要走一百里路,在漆樹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兩生漆。”對于漆器的制作來說,必須經歷制胎、推光、生漆調細等等數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一件看似形狀簡單、色彩斑斕的罐子就需要反復幾百次用髹漆,在陰干后還要用蘇磚等干磨。稍有疏忽就可能前功盡棄,而且漆器在制作的時候要非常注意溫度、濕度等復雜條件,如果天公不作美,漆器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只能在福建設廠,那里的氣候最適合,別的地方都不行。”
遠看漆畫和油畫沒什么區別,但仔細看就能發現創作者將金銀、螺鈿、蛋殼等材料運用得渾然天成。汪天亮說,蛋殼的運用是種創新,這種材料在古代從來沒有,現在創作者可以用雞蛋殼和鴨蛋殼不同的色澤,來表現畫中遠近、明暗的透視關系。被壓碎的蛋殼呈現出的裂紋,還是表達滄桑感的一個有力手段。
 |
大師
別人握他手會過敏
汪天亮說,從事漆藝創作的人是天生的,生漆是有靈性的,它會挑有緣分的人。很多人對漆過敏所以不得不放棄。有位名叫葉祥灶的大師和漆器打了40多年交道,他從不和人握手,總是雙手合十向人打招呼,并不是他恃才傲物,而是由于老人接觸過的漆類太多,對油漆過敏的人,一碰到葉老師的手也會過敏。而不過敏的藝術家必須對國畫、漆畫、雕塑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游刃有余。而且從事漆藝創作同樣是一個體力活。必須親手調制天然漆,自己親手打磨,整個過程就好像走鋼絲,戰戰兢兢。”通常僅培養一個初步熟練的工人大概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而成就一個大師需要四五十年。
困境
成本過高曲高和寡
《鹽鐵論》曾記載:“文杯漆,器一具比銅杯貴十倍。”從中可以窺見漆器稀有貴重到何種程度。記者了解到,漆器的奢侈除了制造繁瑣之外,還在于制作所用的漆都源于人工割采,價格自然不菲。除此之外還會用到金箔、銀箔、寶石,這些都需要真才實料,耗費的時間和人工成本都很驚人。
制作漆畫,有時會用到蛋殼,需要把蛋殼碾碎,一片片地粘上去,拼成一幅畫,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是很正常的。為了使黑色漆看上去更柔和,能與其他鮮艷顏色相調合,都是以真金、真銀碾成金粉、銀粉作調合料的。所以一幅漆畫能達到2000元一平方尺,如果是大師的作品價值動輒過萬,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喬十光的一幅漆畫可以賣到15萬元左右。
前景
目前收藏仍是空白
汪天亮告訴記者,通過幾天展覽他發現北京對福州漆藝感興趣的人非常多,他每天都不厭其煩地對參觀者講述漆器、漆畫的制作工藝。但是相比國畫、油畫的民間收藏規模,漆藝作品還是一片空白。其實漆藝具備很高的升值空間。它如紅木家具一樣,時間越長色彩越亮,具有很好的耐久性,不變形、不怕潮、不怕蟲蛀。例如漆畫有很強的生命力,從北京老山漢墓出土的棺槨上就可見一斑,它的表面是生漆漆過的,從漢代到如今,色彩依然鮮亮。漆藝作品了解的人不多,想收藏的則更少,汪天亮比喻它是收藏界的又一只“原始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