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空間極大 “中華錢王”震驚藏市
升值空間極大 “中華錢王”震驚藏市
升值空間極大 “中華錢王”震驚藏市
1996年,國家為搶救瀕臨絕世的歷代錢幣文物,組織了以中國收藏家協會為首的多家文物單位和數百位專家學者,歷經10年,終于收集完成了從殷商中國首枚錢幣到第三套人民幣共500枚的錢幣文物真品集《財富中國——歷代貨幣大典》,被收藏界尊稱為“中華錢王”。由于這些散落在全國各地的錢幣文物存世量極少,所以僅收集到458套。
近日,《財富中國——歷代貨幣大典》在重重保護下運抵省城,據悉在四川僅發行18套,如此規模的錢幣真品大典,卻在我省僅僅發行18套,消息一傳出就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已經成為廣大市民茶余飯后談論的熱門話題之一。這套規模巨大的錢幣文物集到底有什么收藏和升值價值,會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呢?
■珍貴超值:幾十年未收齊的錢幣全齊了
《財富中國》的首發儀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太廟大殿廣場隆重舉行,國內許多著名錢幣專家、文物專家都參加了此次盛會,著名文物專家呂濟民先生感慨地說:“收集這么全的錢幣集,真是不容易啊,以后怕是很難再看到了”。根據國家有關文物部門允許部分文物“藏寶于民”的政策,《財富中國》在全國開始公開按編號發行,據了解,這是國家首次準許個人認購錢幣文物。
筆者帶著強烈的好奇趕到設在成都報業大樓的發行現場,首先看到的是以非常珍貴的金絲楠木、采用極其考究的手工仿古工藝精致的古式書匣,手工雕刻有云紋圖案的書匣十分古樸典雅,顯示出《財富中國》非同一般的尊貴身份。500枚歷代錢幣分別裝在先秦卷、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朝卷、清朝卷、民國卷、新中國卷等八冊手工線裝的博物館專用收藏冊內,從中國錢幣史上第一枚貨幣——貝幣開始,骨幣、蟻鼻錢、平首方足幣、一化幣、一級明刀幣、戰國半兩、西漢五銖、王莽貨泉,到乾元重寶、淳化元寶、錢莊銀票、光緒銀圓、袁世凱銀圓、解放區幣、民國四大銀行紙幣……總而言之從殷商開始包括商、春秋戰國、秦、西漢、王莽時期、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金、西夏)、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的古幣、紙幣、紀念幣應有盡有,堪稱是一座錢幣博物館。
據了解,《財富中國》在北京發行當天就訂購出46套,1~8號全部被溫州某集團收藏。其集團某負責人介紹:“這幾年收藏字畫、瓷器和錢幣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很苦惱的是買不到真正的好東西,《財富中國》里全是真正的文物,并且經過國家權威機構的鑒定,而且全國只有458套,機會太難得了,我要把這幾套留給孩子和送給喜歡收藏的朋友們,送他們的不單是一箱錢,更是一座老祖宗傳下來的不斷代的錢幣博物館,我想這份厚禮他們一定會喜歡。”從綿陽專程趕來的陳老板說:“以前只在書上看到這么多古幣、銀圓、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我非常喜歡收藏,十來年在朋友和親戚的幫助下才收集到八十多枚,花了也不止兩萬元了,這次只用19800元就一下子收到500枚,如果自己收集幾十年也不可能收齊,真是太值了!”
■專家坦言:《財富中國》升值空間極大
據了解,《財富中國》里收入的錢幣在近幾年的升值速度都非常快,從著名的拍賣機構——嘉德拍賣行2000年和2004年的拍賣成交價中顯示,明刀幣從728元升至1452元、王莽貨泉從1300元升至2000元、清錢莊票從860元升至2200元、光緒銀圓從1800元升至4500元;不僅是古幣,第一套人民幣在80年代僅2000元,目前竟高達160萬元;專家指出:這套錢幣集有著極高的文物和收藏價值,具有相當大的升值空間,而且我國錢幣市場正以每年約30%的速度迅速攀升。
據介紹,《財富中國》前所未有地收藏了500枚歷代錢幣,涵蓋了中國自錢幣出現以來的3500年間所有朝代的錢幣,首次實現了不斷代的收藏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其中收藏有珍稀古錢幣321枚、清朝和民國錢莊票3張、民國發行的紙幣79張、解放區使用的區幣2張、銀圓12枚、人民幣一至三套紙幣37張和流通紀念幣46枚,錢幣材質有天然貝、骨、銀、鉛、銅、鐵、鋁、紙等,是中國至今為止無論是規模、還是完整性上都首屈一指的錢幣文物真品集。
■排號預訂:四川僅發行18套配額
鑒于當前文物收藏市場存在一定的魚目混珠現象,《財富中國——歷代貨幣大典》由中國收藏家協會權威監制,并由中國人民銀行所屬陜西省錢幣學會對《財富中國——貨幣大典》中所收的每一枚錢幣都認真進行鑒定,還由國家公證機關為所有458套錢幣集逐一出具了編號的《公證書》。
為了防止收藏者的利益受到損害,《財富中國》還專門對全國的每個發行處作出嚴格規定,非經特許授權的發行處不得發行,并且做出鄭重承諾,如果收藏者在特許授權的發行處購買的《財富中國》有假幣,一經證實,愿意“假一賠十”。
據悉,《財富中國》從即日起在省城發行,正在緊張的預訂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