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昭君傳說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專家呼吁昭君傳說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專家呼吁昭君傳說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前在呼和浩特市召開的第七屆昭君文化理論研討會上,專家們呼吁應將“昭君傳說”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沈昌煒研究員認為,“昭君傳說”及文化有資格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昭君傳說”及文化從時間上說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從空間上說,首先,昭君本人從湖北楚地經長安而又到塞北,活動范圍跨度大,影響到眾多不同民族;其次是傳說和文化形式多樣,涉及遺址、建筑、文學、戲劇、書畫、音樂、民間故事及現代的電視、電影、民俗、商標等,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
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郝誠之說,“昭君傳說”及文化有非物質文化的鮮明特點。首先,昭君的事跡見于史書的并不多,但口頭傳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次,“昭君傳說”的影響不僅傳遍中國,而且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第三,“昭君傳說”及文化大多是民間的自發創作和行動,且千年綿延、方興未艾;第四,“昭君傳說”及文化核心的理念是“和”和“美”,不少素材已上升到雅俗共賞的文化高度。
很多專家認為,“昭君傳說”及文化從非物質文化的精神性、層次性、長久性、先進性、國際性等方面來看,都非常符合申報條件。
“‘西施傳說’和‘梁祝傳說’現已被列入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向世界申報的重要后選項目之一。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沈昌煒研究員說。
據史載,昭君,本名王嬙,生于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香溪河畔平民之家,因才貌出眾,被選入漢宮,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為實現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嫁匈奴,開創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