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魂初定的記憶漫畫
驚魂初定的記憶漫畫
驚魂初定的記憶漫畫
有人認為,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漫畫是中國現代美術的先鋒,而葉淺予正是30年代漫畫的代表人物。
創作于抗戰時期的《逃出香港》組畫,是葉淺予一生中以他和戴愛蓮為主角的三套長篇故事畫之一,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組畫,每一幅都尖銳夸張,或構圖直切主題、或色彩對比強烈,在極富震撼力的視覺感受中,將觀者帶回烽火年代。觀者似能目睹受難的同胞,慷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逃出香港》組畫最初創作于1941年至1942年的山西桂林。當時,葉淺予與戴愛蓮剛剛從香港沙田輾轉避難至山尾村、九龍、中山、石岐、江門、廣東肇慶……最終到達廣西桂林。驚魂初定后,他畫下一路最新鮮的記憶。
《逃出香港》組畫的數量是多少,在葉淺予的自述中只提過“20多幅”等不確定的數字。從另一本與《逃出香港》組畫內容十分相似、自題為《香港受難》的小冊頁來看,此一主題的漫畫,葉淺予至少畫過25個。現在我們能看到實物的《逃出香港》組畫與《香港受難》冊頁,可能都有少量散失,并不是完整的版本。
從尺幅、畫面完整程度等方面分析,《逃出香港》組畫縱48.4厘米、寬37.4厘米,是極適宜展覽的尺寸。畫面的構圖完整、色彩豐富,畫作本身十分成熟。《逃出香港》組畫每幅單裱鏡心,而且裱畫者十分仔細地在裱邊的四角用綾折出一個額外的小三角,方便在展覽時固定。
另外,組畫中每幅右下角綾邊還貼著標簽,標有中、英文畫作名稱,與葉淺予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以及美國等地的展覽目錄上的中、英文名稱完全吻合。可見,這一套《逃出香港》組畫,正是畫家在自述內提到參加國內外展覽的畫作。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展覽是葉淺予等漫畫家宣傳抗戰及表現中國現狀最經常、也最有力的一種方式,葉淺予積極參與的“救亡漫畫宣傳隊”曾在一次展覽獻詞中發出呼喊:“抗戰救亡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工作,也是每一個國民的天職……我們是漫畫筆者,所以表現的,就是色彩與線條,請諸位來看我們的畫,就是我們工作的具體表現”,這樣的展覽往往能在群眾中引起極大反響,對于軍心與民氣的振奮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葉淺予在抗戰時期無論是從上海到武漢,還是從香港到廣西、四川,一直都十分積極地投身到漫畫繪制、展覽、宣傳的工作當中,畫家的熱情幾可炙手。
《逃出香港》組畫是最常展示的畫作,曾在廣西桂林、在湖南衡陽、在四川重慶、在印度加爾各答,以及1946年在美國紐約、波士頓等地展覽。葉淺予希望通過他的繪畫,讓人了解到戰爭給中國人帶來的苦難。即使已成往昔,歷史在這些鮮明的畫作中也不曾褪去半點顏色,只留下淡紅的血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