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欣把歐洲古畫“中國化”
尹欣把歐洲古畫“中國化”
尹欣把歐洲古畫“中國化”
時間:2006-07-28 09:58:00 來源:
收藏
>尹欣把歐洲古畫“中國化”
 |
是破壞還是復修?是侵吞還是拯救?旅法中國畫家尹欣是位備受爭議的藝術家,他大膽地挑釁人們的禁忌,改動歐洲十九世紀古畫真跡,加進自己的創(chuàng)作,注入中國化的元素,把原本流傳在古董市場的古畫,轉化成新的畫作。
尹欣這個創(chuàng)作意念稱為“美達摩佛斯”,是法語中“Metamorphoses”的譯音,是變形、變質、變態(tài)的意思。他早于十多年前已有這種構想,從歐洲古董及跳蚤市場搜羅一些十九世紀的古畫,這些古畫買來時因保存不良,已有些殘破,于是他想到在復修的同時,何不加進新的東西,讓古老作品重獲“新生命”。
搜羅古畫添枝加葉
尹欣挑選的古畫,都是十九世紀時期的畫作,題材多數(shù)圍繞宗教、貴族及上流社會的生活、人物肖像等,畫風偏向浪漫,帶有洛可可式的舒逸與古典主義色彩。在重新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尹欣亦揀選了十九世紀的中國人物和景物。尹欣說:“十九世紀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打開了西方通商的大門,大量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是中西文化碰撞、交匯的時刻。這個時期,中國人亦開始畫油畫,早期的中國油畫家如林呱便畫油畫賣到海外,而西方油畫家亦在這時期繪畫東方題材的作品,因此,我刻意使作品保持在清末民初中國通商的時代氛圍中,這些作品,既像西方人畫中國的畫,也像中國油畫家畫的貿易畫!”而這些古畫本身隨著歲月遺留的風霜與裂痕,正好營造出這個時代的氣氛。
拿破侖變身溥儀
尹欣改造古畫的方法,是運用熟練的繪畫技巧,刮掉畫中某些地方的油彩,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設想繪進畫中,在畫中添枝加葉,并細心修補,使創(chuàng)作與舊作相交融。有時他把人物改頭換面,有時將人物的服飾改成中式衣裳,有時將背景移師中國,或在畫上加上中文字,在尹欣的改動下,一幅法國十九世紀油畫里的拿破侖三世,變成末代皇帝溥儀;法國軍人變成在紫禁城前留影的八國聯(lián)軍士兵;虔誠教徒手執(zhí)的圣經(jīng)和十字架,變成了毛語錄;圣母像化身中國農村婦女的形象;大主教變成了孔夫子等中國圣人像;《最后的晚餐》的民間摹仿畫,在尹欣筆下,變成一群聚集的中國婦女,淡化了其宗教色彩;還有一幅女性肖像臨摹畫,在尹欣寥寥數(shù)筆改動下,變成了東方新娘。
意念大膽受爭議
尹欣表示,他挑選古畫時,著重作品能否帶給他重新創(chuàng)作的靈感,他擅繪人物,所以較多選擇肖像畫,而買這些古畫時價錢不一,大約需數(shù)千元歐羅,因此,他進行加工改造時候很謹慎,以免令畫作破損。
若將原作與新作比較,會讓人發(fā)現(xiàn)中西文化之間存在有趣的相異、相通、相似的地方。不過,每一幅古畫,經(jīng)過尹欣的改造之后,原作已成為過去,不復存在了,這也是尹欣備受爭議的原因。
這些古畫大部分出自匿名的畫家手筆,即使部分作品上有簽名,但已很難找出其身份;當中亦有些是臨摹畫,它們被放在古董市場的貨架上。有藝評人認為尹欣把這些已褪色的作品,從被拋棄和忽視中拯救出來;但也有人認為在別的藝術家作品上作出任何改動,是對原作藝術家的不尊重,是侵吞別人的作品,況且這些是十九世紀時期具歷史價值的古畫,因此而失去了令人感到惋惜,好像現(xiàn)代藝術家杜象為《蒙羅麗莎的微笑》添上兩撇胡子,也只是在復制品上進行而已。
尹欣出生于中國新疆喀什格爾,曾入讀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專科及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一九八八年離開中國到澳洲墨爾本理工學院藝術院深造,一九九四年于巴黎定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