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收藏觸摸歷史
用收藏觸摸歷史
用收藏觸摸歷史
馬未都之所以成為現今的傳奇人物
就是因為他比別人早一些看到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
比別人更早地懂得了應該珍惜中國的古典藝術品
他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收藏觀念,把收藏公眾化了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從1980年起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十余年里他以瘦馬等為筆名發表小說、報告文學上百篇,而成為知名的作家。但真正讓他出名乃至紅得發紫的,并不是寫作,而是收藏,還有他名下馳名已久的叫“觀復”的中國第一家私立古典藝術博物館。
“我與古人真誠地站在你們面前”
汽車經過大山子環島, 走機場輔路,過了五環路以后,我來到了觀復博物館的新址。那是一個大院子,里面有兩棟兩層的樓房,一棟是博物館,另一棟是辦公樓。到了馬未都的辦公室,在進行了自我介紹以后,我打量了一下這位聞名遐邇的收藏家,剛剛過50歲,頭發已經花白,陽光下,一臉的滄桑分外明顯。
一進門,墻上的一張根據老照片畫成的油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畫面上是幾個身著長袍馬褂的清末民初時期的年輕人,在畫的最右邊卻是一個穿著一身現代改良藏藍色唐裝的人,分外招人眼目。定睛一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馬未都!
我們的談話就從這幅畫開始了。馬未都給這張畫起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我與古人真誠地站在你們面前”。他認為,這幅畫畫了民國初年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們思想非常活躍,個性極強,他們的目光是那樣的堅定,那樣的執著,這是一種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堅定和執著。
馬未都曾經是作家,而作家的好作品一般都是對逝去生活的懷念,也就是對歷史文化的懷念。馬未都對中國古老的文化有著深深的眷戀,他認為對于中國人來說,象形的方塊字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第一要素。“我們中國的方塊字是與其他民族的文字完全不一樣的一種字體,所以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他說,“我從生下來就喜歡這種方塊字,喜歡這種傳統文化的人,不可避免的要受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收“老東西”,那時候他對中國古老藝術品的喜愛就已經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看到了就想買。好在當時的“老東西”大都是從農村收上來的,再加上沒有什么特別懂行的人,小販只想賺一些小錢兒,所以都賣得很便宜。于是,他就買了很多的瓷器、玉器還有古董家具。正是因為收的東西的種類比較雜,馬未都也就從中受到了各種不同門類文化的影響和熏陶。
隨時間推移,這些“老東西”也就跟著這個過程變得價值連城起來。到了90年代,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收藏已經變成了很平常的事情。拍賣使中國古典藝術品有了一個公開的平臺,只要是喜歡的藝術品,在自己認為價錢合理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買回去作為收藏品。這時候的收藏對人也就開始有了很大的誘惑力,原來并不值錢的“老東西”開始變得值錢了。
馬未都認為,這種誘惑力首先不是源于金錢,而是源于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生活在古老文化所編織的巨大的網之下。反之,這證明了一點,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應該保留和繼承的。
打破傳統收藏觀,將收藏公共化
馬未都之所以成為著名收藏家,就是因為他比別人早一些看到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比別人更早地懂得了應該珍惜中國的古典藝術品。另外,他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收藏觀念,把收藏公眾化了。傳統的收藏觀念是“秘玩”,這是一種中國特有的狹隘封閉的收藏觀念。和西方辦博物館的公開方式剛好相反,中國在近代以前沒有博物館,它是從西方引進的。“我辦博物館的目的,是為了教育中國人都來喜歡自己的文化、認識自己的文化、利用自己的文化,從而達到認識自己民族的目的。嚴格地說,我們與其他亞洲國家的人在人種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我們區別于他們的是我們自己特有的文化和傳統。這樣才能加強我們的民族性。”馬未都如是說。
馬未都最早的收藏是從瓷器開始的,他覺得瓷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如果我們的古老文化濃縮到物質上,陶瓷是最能代表中國的東西。英文的“‘CHINA(中國)’,就是中文的陶瓷,這說明西方人最早了解中國,就都是通過陶瓷來的。在我們中國人生產陶瓷一千年以后,西方人才學會怎樣生產。18世紀的時候,歐洲人還不懂得如何制造陶瓷。19世紀初,他們才成功地燒制出陶瓷來。在乾隆年以前,歐洲人燒制出來的陶瓷叫釉陶,它的硬度遠遠不如瓷器堅硬,外觀也沒有瓷器漂亮。當時的歐洲,所有的貴族都以擁有中國的瓷器為榮。”
馬未都的另一個收藏愛好是古董家具。他覺得,家具文化也是我們國家獨有的一種民族性的文化:“這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起居文化分兩類,一類是席地,一類是垂足,它是以人的坐姿為標準的。那時候,所有的歐洲人都是坐在椅子上的,因為歐洲氣候比較陰冷潮濕;亞洲人都是坐在地上的,我們中國人也不例外,因為亞洲氣候溫暖干燥。可從漢朝開始到唐朝,中國人從席地坐改為了垂足坐。而亞洲其他的國家卻都沒有改變,直到現在,有很多亞洲國家的人還都是席地而坐的。這說明,我們中國人比其他的亞洲民族更愿意去接受外來文化和新鮮事物,也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結合的文化,包括很多已經從歷史上消失了的文化,我們都有吸收和接納。到了宋朝以后,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和現在沒什么差別,我們的家具種類已經發展得很齊全了。”
木制家具難保存長久,離我們較近的明、清兩代的古董家具成了收藏家的最愛。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里就收藏了大量的明、清家具,其中大部分是紫檀、黃花梨、紅木和雞翅木等這些名貴的硬木作品。馬未都說,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分析,家具有很多不一樣的含義。例如椅子的“椅”,它本身的含義是倚靠,我們對椅的概念是倚著靠住的東西,所以今天椅子的概念是一定要有靠背的。“通過對字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起源。”
馬未都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多的是想去破譯過去我們中國人曾經有過怎樣的一種生活,今天的我們又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從過去的一件“老東西”上感悟歷史和道理,這帶給他很多的生活樂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