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薩奇畫廊,作為英國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畫廊成立的二十多年里,畫廊的主人查爾斯薩奇(Charles·Saatchi)的多重身份,使得畫廊受到不同的評價。有人說薩奇畫廊是當代藝術市場的晴雨表,有人說查爾斯·薩奇是二十世紀的美第奇。英國《藝術評論》雜志選出的2005年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中,查爾斯·薩奇名列十位收藏家中的第四名。是什么原因讓薩奇畫廊如此引人注目呢?
查爾斯·薩奇的商業(yè)生涯
薩奇畫廊的主人查爾斯·薩奇與他的弟弟莫里斯·薩奇最初是通過廣告業(yè)創(chuàng)造巨額財富的,他們是英國的廣告業(yè)巨頭。薩奇兄弟出身于猶太教家庭,是伊拉克籍織布商人的后代,雖然從小就居住在英國,但還是總受到歧視。哥哥查爾斯·薩奇選擇了離開學校,成天游蕩于倫敦街頭。當了一段時間的報童后,他毅然決定只身前往美國,也因此愛上了一切帶有美國風格的東西。
1970年,在倫敦蘇霍區(qū)的一家辦公樓里,“薩奇兄弟廣告公司”正式成立。由于他們獨到的經營眼光,資金源源不斷地涌入。在公司成立之初,受英國健康教育委員會之托,制作了一則反對早孕、未婚先孕,鼓勵使用安全套的公益廣告。這就是由薩奇兄弟廣告公司設計的著名的“懷孕的男人”的公益廣告。廣告的畫面上是一個挺著大肚子的“懷孕”男人,旁邊有一行文字,上面寫著:“假如懷孕的是你,你是否會更加小心一些呢?”成名后的薩奇兄弟一直都秉承以富于變化和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事物,給死氣沉沉的英國廣告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正是他們精心策劃的競選廣告,將撒切爾夫人推上了首相的寶座。薩奇兄弟的廣告拉近了保守黨與占社會多數(shù)的勞動人民的距離,失業(yè)工人看到了重返工作崗位的希望,他們毫不猶豫地將選票投給了保守黨,確保了保守黨在最后的投票中一舉擊敗工黨。自此,薩奇兄弟廣告公司更是聲名遠播。許多著名企業(yè)與薩奇兄弟集團建立了廣告業(yè)務聯(lián)系,其中包括豐田公司、奔馳公司、雀巢公司、英國航空公司。
從商業(yè)巨頭到超級收藏家
廣告業(yè)的大獲全勝,并沒有讓薩奇滿足,而是成為他開始收藏當代藝術的一個開端。這樣的過程與薩奇所從事的廣告業(yè)有著緊密的關系。薩奇認為廣告行業(yè)偏重的是技能,缺乏提煉藝術潛質的功能,而當代藝術的收藏則可以滿足他對純藝術的需求,同時也開拓出一片新的升值領域。
薩奇自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自己的收藏。他的收藏涉獵廣泛,不僅包括英國,還有美國等國家的當代藝術品,這與其廣告業(yè)務向全球的擴張有關,全球化的擴張帶來全球化的收藏。經過二十多年的用心經營,薩奇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收藏家”,影響著英國本土以及其他國家的當代藝術市場。一般而言,要成為超級收藏家,首先要有雄厚的財富,而且是國際化的財富來源;其次,超級收藏家要具備專門的收藏策略,例如成立研究中心或展示空間,雇傭專門人員來經營藏品;最后,超級收藏家要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他們看過的藝術品馬上就能升值。
薩奇無疑就是一位這樣成功的超級收藏家。在收藏當代藝術的同時,他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畫廊——薩奇畫廊。
 |
薩奇畫廊
1985年,查爾斯·薩奇創(chuàng)辦了薩奇畫廊。在畫廊成立之初,吸引的多是藝術圈內的人,那段時間,當代藝術的參觀人數(shù)穩(wěn)定增長,據(jù)薩奇畫廊的統(tǒng)計,至今已累積至200萬人參觀過他們畫廊,每年的參觀人數(shù)達60萬人次。尤其許多學校機關也將之列為校外教學的實驗地,這對于拓展當代藝術觀眾群貢獻不小。
薩奇畫廊以提供人們與當代藝術的交流機會為宗旨,經營的目標有兩個方面,一是尋找在國際上知名,而英國觀眾仍不熟悉的外國藝術家;另一類則是發(fā)掘剛冒出頭的國內外新秀,將其引介給倫敦的觀眾。許多藝術家最初在薩奇畫廊展出的時候都還不為人知,不僅僅是普通的公眾,連藝術界人士也無人知曉。畫廊通過為藝術家們做展覽,使藝術家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薩奇的夫人表示開辦畫廊是為了找個專門的地方讓人參觀,使得自己的家里免遭踩踏。事實上創(chuàng)辦畫廊正是超級收藏家的重要策略。按照薩奇的話來講,就是應該讓自己收藏的藝術品進入公眾,以實現(xiàn)藝術品的社會價值。
如果說薩奇對藝術的敏銳使得他成為一個成功的當代藝術收藏家,那么薩奇對于商業(yè)的敏感則使他從收藏走向了畫廊經營。在幾十年的經商經驗中,薩奇一直具有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很自然地吸引他去經營自己的藏品。
薩奇畫廊的運作策略主要體現(xiàn)在薩奇畫廊掌握全球藝術資源,以及拆分和整合資源的能力上。
首先,掌握資源。薩奇畫廊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取年輕藝術家,特別是根本不為人知的藝術家。例如通過在畫廊和美術館給他們做展覽,提供創(chuàng)作的條件,頒發(fā)重要獎項等來獲取藝術家的信任。這些藝術家資源相對容易得到,而且花費也少,這樣就得到了重要的資源。與此同時,薩奇還與批評家、館長、策展人等保持了良好的關系,以獲得重要的信息資源。
其次,拆分和整合資源。薩奇靈活地運用各種資源,為我所用。當別的藏家還在為藏品的保管而犯愁的時候,他已經將自己的藏品在幾個國家巡回展出并引起轟動了。媒體的力量不僅造就了他超級藏家的形象,還為他的廣告公司做了免費的宣傳,可謂名利雙收。
薩奇畫廊成功的秘訣,還在于利用強力的營銷手法,讓館內奇特的收藏不斷地透過媒體地傳播,吸引大眾好奇的目光。它獨特的營銷手法,放下了美術館高不可攀的身段。這也是薩奇將商業(yè)經驗運用到藝術領域的典范。
ker曾評價過:“薩奇,這個每年要在藝術市場上花費兩百萬美元的廣告大亨,早已經廣為人知。他不但是當代藝術最有影響的收藏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也是一個精明的經紀人。他是二十世紀的美第奇,他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藝術風潮,也可破壞一種藝術潮流,他甚至會影響身邊的批評家和館長。薩奇自己就是最新興的藝術家和藝術潮流的終極廣告。”
還有些評論認為,薩奇畫廊善于運用本身的展品收藏,塑造出既前衛(wèi)又非常易于親近的形象,因此自開館以來,已經成為繼泰特當代美術館之后,又一當代藝術新地標,在對人們的當代藝術的教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負面的評價
薩奇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懷疑,主要是因為他常常傾囊而出支持的藝術品讓人難以接受,人們認為他的商業(yè)運作更多的是一種利用政治欲望和消費文化對當代藝術的炒作方式。例如1999年9月底和10月初,英國前衛(wèi)藝術展“感性”(Sensation)巡回至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展出,因克瑞斯·奧費里(Chris·Ofili)的作品圣母瑪利亞是被改為非洲土著女神形象,并且畫像上使用了大象糞便作為裝飾,從而導致紐約市長朱利安尼把美術館告上了法庭對簿公堂。雖然事件風波以市長敗訴而告終,但它已超出了藝術本身,而且使參與各方獲利。市長朱利安尼得到選民的支持;布魯克林美術館贏得更多關注和財政援助;藝術家成為焦點,提高了知名度;而組織者薩奇畫廊則獲得了商業(yè)利益。
2005年4月,在薩奇畫廊紀念成立20周年的展覽中,薩奇卻出人意料地撇開裝置藝術轉而推出架上繪畫。名為“繪畫的勝利”(The Triumph of Painting)的展覽讓人對薩奇的改弦更張感到吃驚。
除此之外,與藝術家的緊張關系也讓薩奇受到責難。如2003年,英國著名青年藝術家查普曼在接受電視訪問時,公開譴責了泰特當代美術館和著名藝術人士薩奇。他認為泰特當代美術館只是一種“絕對的文化飽和”,而薩奇畫廊則完全是“私人所有權的表現(xiàn)”。2005年,由于薩奇出售了達米恩·赫斯特的重要作品,造成了他與藝術家關系的決裂。很多輿論認為他為了自己的商業(yè)利益而不顧畫家的藝術生命。這給薩奇帶來了很多負面的評價。
薩奇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一方面,薩奇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本世紀末,與全球化的進程密不可分。薩奇兄弟的廣告公司在全球吞并其他公司,這使薩奇具有一種全球化的視野,也為薩奇的收藏奠定了全球化的格調。那個時期,也正是全球的藝術市場形成的時候,美國的藝術格局已經逐漸成熟,薩奇在全球的展覽活動讓英國的當代藝術為其他國家了解,也讓英國看到了國外的當代藝術。
另一方面,薩奇在滿足了興趣的同時實現(xiàn)了商業(yè)的利益,與全球的資本化有關系。藝術市場的形成過程中,藝
術品能夠更加方便地兌現(xiàn)為金融資本,因此薩奇可以在畫廊的經營中靈活控制資本的流動,這實質上也是一種商業(yè)手段。
薩奇現(xiàn)象造成的影響
薩奇對于當代藝術的巨大影響,值得人們冷靜地思考。例如“感覺”展覽在多個國家展出的時候都出現(xiàn)了激烈的反對聲音。這種沖突,表面上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宗教倫理與藝術創(chuàng)作自由和言論自由、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沖突,實質上,它反映了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下的政治欲望和消費文化的炒作方式,難免隱藏著模擬制造藝術事件的動機和目的。
薩奇現(xiàn)象帶來的思考
啟示一,薩奇的畫廊不僅具有推出藝術家的培育功能,經營藝術品的贏利功能,還具有收藏的功能,這是因為薩奇從收藏入手最終也是為了收藏。他的銷售是為了整理自己的藏品,不斷地豐富藏品。從這一點而言,薩奇的畫廊具有美術館的收藏功能的特征,打破了私人畫廊與美術館的嚴格界限。而目前美術館的發(fā)展也說明了這一點。例如2005年初,泰特美術館展出了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展覽最終是為了銷售,而且作品的來源卻正是兩個私人畫廊。這意味著美術館的品位與私人畫廊的界限在逐漸模糊。
啟示二,薩奇的出色經營說明藝術與商業(yè)之間可以達到一種平衡關系。如果將藝術品當作一種象征資本的話,那么整個畫廊的運作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象征資本與金融資本交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任何地商業(yè)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所以薩奇不認為畫廊的經營或者美術館的管理會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永遠是“怎樣做比較好,就要尋找辦法去實現(xiàn)”。
啟示三,薩奇畫廊的例子對中國畫廊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啟發(fā)。在中國,各種類型的畫廊都已經出現(xiàn),但是像薩奇畫廊這樣的收藏家型的畫廊成功的案例還不多。有一些畫廊的主人原本是收藏家,但是經營過程中往往沒有堅持自己的收藏;還有一些收藏家實力雄厚卻將自己的藏品束之高閣,沒有好好地經營藏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