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三十六計:隔岸觀火——當代藝術品拍賣機制與藝術收藏實踐
收藏三十六計:隔岸觀火——當代藝術品拍賣機制與藝術收藏實踐
收藏三十六計:隔岸觀火——當代藝術品拍賣機制與藝術收藏實踐
對于大多數藝術收藏愛好者而言,藝術品拍賣仍是過于的專業化。而對于相對“靦腆”的中國人來說,大家都比較習慣于私密性的傳統購買方式,而對于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拍賣交易依舊是“退避三舍”。
的確,拍賣的方式無疑源自西方,其核心是通過相互競價而完成交易,主要的類型有“增價式”和“減價式”拍賣兩種。“減價式拍賣”,又稱“荷蘭式拍賣”,主要用于數量較大的采購,拍品通常有一個起拍價格(即賣方的最高期望價格),拍賣也往往從這個高點價格開始,一旦高點價格沒人應價,這時價格就以事先約定的階梯逐次下降,直到有買家愿意接受為止。“增價式拍賣”,又稱“英格蘭式拍賣”,它是指對拍賣品的競價由低向高依次遞增,最終以最高價達到或超過底價而擊槌成交的一種交易方式。
從適用性角度而言,以數量優先的“減價式拍賣”大多運用于像花卉、蔬菜等可再生資源或物資的流通交易領域,而以價格優先的“增價式拍賣”則主要適用于像土地、能源以及汽車牌照、通訊頻道等稀缺性資源的流通交易領域。藝術品作為稀缺性資源,這種特性無疑決定了藝術品拍賣市場對增價式拍賣方式的充分認同與普遍采用。蘇富比、佳士得是全球藝術品拍賣領域的老牌公司,皆有著200年以上的歷史,而它們在藝術品拍賣領域采用增價式拍賣方式的歷史亦可上溯至公司的創始階段。事實是“增價式拍賣”已經成為藝術品拍賣領域的通行交易標準,而圍繞著這一核心也逐步建立起有關理念規范、業務流程、配套措施在內的拍賣機制。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傳統的藝術品交易形式雖然兼顧了交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然而由此也帶來了價格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等暗箱操作的弊端,每每讓藝術愛好者、藝術收藏家在整個交易過程中處于相對的劣勢。因此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隨著買方對這些弊端的不斷詬病,也促使市場積極地尋找更佳的交易方式。在當下,藝術品拍賣已經以其所竭力標榜的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方式而為更多的人士所接受。而其廣泛刊布的拍賣預告、事先印制的拍賣圖錄、開放性的拍賣預展、公開性的競價過程以及最終拍賣結果的對外公布,無疑體現了當代社會的平等與公義。此外,藝術品拍賣也將藝術品交易拓展為社會性的活動,不僅有利于圈內人士的參與,也大大吸引了圈外人士的介入。
藝術品拍賣被引入中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北京拍賣行為先導,隨之是中國嘉德、上海朵云軒、北京翰海等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先后成立,將藝術品拍賣的嶄新的交易方式逐漸推廣開來。藝術品拍賣的引入,不僅迅速地改變了中國藝術市場的舊有格局,同時還以規模化的企業運作激發了市場的活力。在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品原有的交易方式得到了極大的沖擊,而有關中國藝術品的價格系統也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公開形態得到重新確立。而隨著拍賣形式的深入人心,原先的圈外人士紛紛涉足藝術品拍賣市場,許多人士就是從拍賣市場中的初展拳腳而逐步成長起來,并最終躋身當代有影響的收藏家行列。
藝術品拍賣的確具有魅力,尤其對于有志于進行藝術收藏的人士而言。
首先,藝術品拍賣有助于藝術收藏者充分了解那些經過市場反復檢驗的有價值的藝術資源。對于初涉藝術市場的個人買家或收藏機構來說,往往缺乏對藝術資源的價值判斷標準,也就是說他們往往分不清楚哪些藝術品可以買,哪些藝術品不可以買。而作為藝術品二級市場主要支撐的拍賣業,其主要職責就是將被藝術品一級市場反復淘洗過的藝術資源選取出來,提供給大家進行再度選擇。目前國內的一次拍賣活動往往能夠匯集1000件以上的藝術品,而國內的一個拍賣季度更達到了數萬件的上拍量。由此可見,當下拍賣業對于有價值的藝術資源的篩選規模已經極為龐大,對收藏者如何建立正確的收藏方向有著頗多裨益。
其次,由畫廊、畫店、藝術經紀單位等組成的藝術品一級市場,推崇的是個別性、專門化的交易方式,這一特征決定了其不能進行完整的資源整合,并無法整體性地呈現市場的面貌。而藝術品拍賣的屬性是集約化而批量性的特點,一般的藝術品拍賣公司通常為了兼顧各藝術品分類市場,依據不同的藝術門類而細分為中國書畫、中國油畫、中國當代藝術、中國陶瓷雜項、中國古籍善本、中國工藝品、中國古代家具、中國郵品錢幣、珠寶翡翠等不同拍賣專場。既展現出藝術市場的寬度,也展現出藝術市場的窄度,兩者的有機結合則無疑能夠充分反映出市場的整體現狀,甚至還能夠客觀地呈現出所謂的未來性趨勢。
其三,如前所述,藝術品拍賣的公平、公開、公正不僅有助于藝術品價格系統的重建,也在客觀上將這種價格系統拓展為社會性的信息資源。毋庸置疑,價格是藝術收藏者最關心的事情,也是藝術收藏投資行為得以展開的核心依據。而在傳統的社會形態中價格往往成為藝術品交易過程中最隱秘的部分,也是形形色色的藝術掮客得以生存的專屬資源,也就是這種壟斷性使得大多數藝術收藏者因難以獲取藝術交易的價格真相而畏縮不前。因此隨著藝術品拍賣的不斷成熟,價格系統已經變得不再神秘,加之現代發達的傳媒發布系統與網絡公布平臺,藝術品的價格已經成為人們觸手可及的公眾資源。憑借這種現實優勢,當下的藝術收藏者對于藝術品的價格已經不再陌生,甚至可以根據現有的價格系統做出相對理性的判斷,這對于降低投資風險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對于初涉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人士,我們的建議是要先采取“隔岸觀火”的姿態。其策略核心是多看多聽,通過深入觀察藝術品拍賣市場,從而能夠了解那些最有價值的藝術資源何在,藝術市場的整體面貌如何,藝術市場的未來趨勢咋樣,尤其是藝術品的價格系統以及相關的變化。另外,藝術品拍賣是一種短時間的集中銷售模式,藝術拍賣的競買過程又常常帶有某種戲劇性、偶然性,因此時刻保持理性而避免沖動就顯得尤為關鍵。
“隔岸觀火”,就是要求我們抱持著一種平常心,以理性的態度介入市場,以便從多變復雜而充滿玄機的藝術品市場中,最終尋找到自我收藏的突破孔徑和發展支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