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毫凝聚兩岸血脈
銀毫凝聚兩岸血脈
銀毫凝聚兩岸血脈
清朝末年,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以及清王朝的衰敗,制作精巧的外國銀元大量流入我國。
這些帶有擴張性質的“貿易銀”,相繼占據了我國各地的流通市場,寶島臺灣也大量流通這些“番銀”。為抵制“番銀”,光緒十五年(1889年), 兩廣總督張之洞獲準在廣東開鑄國產“龍銀”,接著各省紛紛仿效,建省不久的臺灣也不甘落后, 相繼鑄造了“臺灣制造”和“臺省制造”兩種版別的小銀毫。
臺灣光緒銀毫有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3種面值,銀毫正面中間鑄有“光緒元寶”字樣,上緣分“臺灣制造”和“臺省制造”兩種,下緣鑄計重面值;背面是蟠龍圖案。與其他省份所鑄光緒龍銀比較,臺灣光緒銀毫的突出特點是銀幣正反兩面均無滿文。
臺灣光緒銀毫鑄于何時?據臺灣林國民編著的《中國金銀幣目錄》介紹:光緒十六年(1890年),臺灣地方政府在臺北設置官銀局,以臺灣候補知府督辦,鑄造了仿效廣東龍圖樣式的銀輔幣。
由臺灣張惠信編著的《中國貨幣圖錄》標注“臺灣制造”的銀毫鑄于光緒十六年,“臺省制造”的銀毫鑄于光緒十八年。對于臺灣光緒銀毫的鑄造時間,部分泉界人士認為: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隸屬福建管轄,至光緒十四年(1888年) 與福建分治建省,為福建所轄府治有200多年。
立省之初,即設局鑄幣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臺灣銀毫的背面龍圖與福建官局鑄造的銀毫相似,可能是由福建官局所代鑄。若此,臺灣光緒銀毫的鑄造時間還要往后推遲五六年。
臺灣光緒銀毫當時主要流通于臺灣,存世較少,存留在大陸更是罕見。
近幾年,福建漳州偶有發現幣值七分二厘的“臺灣制造”光緒銀毫,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密切經濟文化聯系。(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林南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