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之收藏——兼及2006春中國油畫拍賣回顧
中國當代藝術之收藏——兼及2006春中國油畫拍賣回顧
中國當代藝術之收藏——兼及2006春中國油畫拍賣回顧
進入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品不斷刷新其拍賣紀錄,以日新的姿態進入收藏者的視野:從年初批評家聯手京城拍賣行舉辦“中國首屆藝術年鑒展”并隨即拍賣,至3月份首次憑借紐約蘇富比在國際舞臺成功亮相,四、五份香港拍出逾4億港幣,6月3日起四家公司精彩上演北京拍賣周——上半年的總成交額已經創紀錄的接近10億元人民幣。即將開拍的尚有北京、巴黎、倫敦等多家公司。相較于國畫的回落,瓷器雜項的整體低迷,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說明,中國當代藝術正在成為拍賣業最快的增長點,并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重視。
中國當代藝術≠當代中國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這個概念正在不斷的被討論并充滿著爭議。或許我們并無法籬清,而只能有一個粗略的共識。僅從拍賣行部門設置及圖錄印制來看便有多種稱謂,大陸多稱之為“中國油畫及雕塑”、香港以“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呼之、臺灣則往往概稱為“華人西畫及雕塑”。顯然,這個概念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藝術傳入中國起,便同“西畫”一樣不科學,同“美術與藝術”、“現代與當代”一般爭論不斷,無法也沒有得到一個科學的限定。
由于中國現代藝術在1979年以前相對獨立于外界的特殊性,我們在談論它的分類的時候,無可避免的具有交叉性。舉例言之,陳丹青、靳尚誼、艾軒等畫家的作品,借鑒歐洲19世紀古典主義、20世紀中葉美國地方鄉土畫派的藝術手法,在西方看來毫無疑問是不具有先鋒性的。然而,在中國1970年代末以來的藝術氛圍當中,最初,一切“反蘇派”的藝術都可被視為先鋒的藝術,故在中國也就有著其藝術的針對性與文化的當代性。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在國內外有著不是很嚴格的區分,一般意義上指的是1979年以后的油畫、雕塑、版畫領域有所創新、顛覆先前既有規范、具有先鋒性的藝術,并且還包括攝影、裝置、觀念、行為等藝術形式。
由此便可對海內外市場的差異略作分析。從拍賣類別上來看,中國大陸的拍賣行在油畫雕塑部幾乎均設有“紅色經典”主題,華辰2005年秋拍甚至推出“歷史的主題”的專場,涵蓋油畫、版畫、雕塑等。蘇富比、佳士得等海外公司則不選取此類作品,臺灣一兩家公司有一點,然而數量少,也無重要作品。除此之外,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和大陸公司在選件上幾乎沒有差異性,無非是數量更為精少。也即是說,現在的情況基本上是,廣義上的中國現代藝術,大陸、港臺等公司在競爭,買家主要是海內外華人。狹義上的中國當代藝術,大陸和蘇富比、佳士得等在全球范圍競爭,買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
簡言之,中國當代藝術并非當代中國藝術之全部,后者涵蓋更廣,包含古典寫實一類,甚至中國畫,等等。廣義上的中國現代藝術包含古典寫實、中國當代等等。毫無疑問,狹義上的中國當代藝術目前所受到關注在當代中國藝術中最為突出,無論是學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
學院寫實vs中國當代
從拍賣市場上來看,2005年是寫實畫類作品價格井噴的一年。這一年,靳尚誼的《小提琴手》、忻東旺的《早點》、艾軒的《二月的午后》、陳丹青的《西藏組畫·進城三》分別以363萬、225.5萬、363萬、418萬人民幣成交,創下畫家各自拍賣的紀錄。其中,王沂東的新作《深山里的太陽》更是拍出506萬的高價。
進入2006年,寫實主義作品同樣價格不菲:王沂東《新娘》487.6萬、《醉新郎》418萬、王沂東《初雪》341萬,靳尚誼《藏女》429萬,艾軒《白光慢慢滑落》313.5萬、《凝視》341萬、艾軒《鴿子飛離分水嶺》487.6萬……從價格上來說,寫實繪畫并未如人們之前想象的那樣價格陡然回落,且略有攀升。然而,市場畢竟發生了調整:靳尚誼、楊飛云等名家作品同樣流標,一般性的寫生、應酬之作不被藏家認可;與此同時,名家名作卻價格堅挺。以楊飛云為例,在發生多幅小尺寸作品流標的同時,畫家的重要代表作《那時我們正年輕》卻以385萬創下畫家個人作品的紀錄。何多苓的作品價位也徘徊不前,華辰推出的畫家力作《空間》同樣以220萬創下畫家的拍賣紀錄。
相較而言,中國當代藝術正以昂然的姿態,價格迅速飆升。在紐約、香港,岳敏君《迷惑的春天》511萬、《獅子》467萬,徐冰的《鳥》337萬,張洹《和平鐘》337萬,張曉剛《血緣:同志NO.120》809萬,方力均《No.8》345萬,《中國地圖》188萬……在大陸,曾梵志《面具》275萬、王廣義《大批判——耐克》330萬、張曉剛《戴紅領巾的女孩》385萬、周春芽《生活象花兒一樣美麗》253萬……價格上來說,大陸絲毫不讓海外。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內外先后創下新高,備受矚目,氣勢也一舉壓倒寫實等門類,雖然后者價格同樣在攀升。
中國當代藝術迅速受到青睞,究其根本,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在于中國當代藝術具有鮮明個性,充滿了活力。徐冰、蔡國強、黃永砯等是其杰出代表,他們早在1990年代初業已躋身國際藝術舞臺。蔡國強舞臺設計出身,其作品視野開闊,極富智慧,他的《于埃及所作的計劃:天空中的人、鷹與眼睛——看人形風箏的群鷹》拍出736.9萬的高價,在于藝術家以其想象力,把行為、設計多種手段融合于一,最終創造出具有傳統意境,卻又時尚非常的“新屏風”。徐冰的《析世鑒——天書》把版畫“復數性”與“印痕”的特點進行當代的轉換,手法上化古為新,藝術氣質上則關注新時代人們的精神棲居,故一面世便震動藝術界。之后,《鬼打墻》、《新英文書法》等,無不展示著藝術家的智慧與才情。呂勝中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山水書房》,寫真而又靜氣的宋畫,營造了古色古香的書房,資訊發達的現代百科書,卻又把這種規范與靜氣打亂。——這些是有著中國文脈的現代藝術,有傳統,有新創,或文人氣質,或嘲弄個人、時代,個性斐然,卓然有姿而不媚。同樣具有才華的當代藝術家,還有谷文達、艾未未、王天德等等。而新銳的一代,初綻頭角,儼然有出藍之勢者眾。
其次,在于外在力量的操縱。1990年紐約《時代周刊》曾經刊發過一期中國當代藝術專號,主要采訪了批評家栗憲庭等人。雜志封面選用的是方力鈞的作品,作者頗有意味地寫道:“這不是一聲哈欠,這是解救中國的一聲怒吼!”實際上,他們是按照操作前蘇聯先鋒藝術的模式來操作中國當代藝術。至后來,有香港漢雅軒、少勵畫廊等不斷推動中國前衛藝術。與此同時,瑞士人烏利·希克等歐美藏家開始大量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希克并通過其好友、著名策展人塞曼,把中國當代藝術推薦給威尼斯雙年展,從而引起國際藝術界的廣泛重視。當然,中國經濟實力的持續成長,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中國概念本身業已吸引眼球。而中國藝術即便從“錢景”來看也極為讓人期待,一個國家經濟成長必將力推動她自己的藝術家,當她的藝術家所選取的語言又是國際化的,無論從收藏還是投資來說,也就都具備了合理性。成熟且具藝術修養的實業家已經或將會有一部分進入當代藝術的收藏。而一些優秀的當代作品早已被海外買走,中國將會如買回古代藝術品一般購回中國當代藝術。而重要美術館與大收藏家手中的作品,可能再難永久回到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新境遇?
身處一個時代,想要辨明哪種藝術才是既屬于這個時代,同時又屬于所有時代,是困難的。然而,有一點卻日漸明晰:我們正處在一個當口,一個很可能產生我們自己時代大師的當口。
1980年代,先鋒藝術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地展開,這是一個尚未產生收藏與展覽贊助制度的、理想主義至上卻又很少產生真正經典的時代。與此同時,港澳臺、東南亞的華人買家依靠其經濟實力,推動了中國學院寫實的藝術市場,它包括人體、肖像、靜物及由鄉土現實主義發展而來的鄉土風情繪畫。然而,如同有批評家所言,這種贊助是“中產階級經濟實力+市民階層眼光”,對中國精英藝術、當代藝術整體上并未起到推動作用。至1990年代初,中國經濟再騰飛,大陸新貴在藝術收藏上也尾隨昔日的港澳臺、東南亞——學院寫實在大陸的市場也日漸廣闊,至今仍然如日中天。
19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海外實力,方始存活并發展至今。在中國經濟進一步成長的21世紀第一個十年,新的買家開始介入當代中國藝術的收藏,寫實畫派與當代藝術均是不錯選項。與此之外,中國當代藝術生產的鏈條已然初步形成:
“美術學院——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媒體——畫廊——拍賣行——收藏家——美術館”。
實際上,在西方,往往這一模式還被簡化為:“評論家——媒體——收藏家”。這是一個有效的機制,雖然在中國還不夠成熟完備。它開始同既往拉開距離:時下市場當紅的藝術家幾乎都是靠舊有的美院、美協、美展系統培養出來,下一輪將主要靠畫廊、批評家、收藏家等力量來推動,這是我們的機遇所在,也是成就夢想的所在:以中國自己的力量來推出新時代的屬于中國的與世界的大藝術家。
中國官方也在近年開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動:2002年,中國文化部首次正式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03年文化部以范迪安、侯瀚如、科嘉比為策展人,于德國柏林漢堡火車站當代美術館舉辦“生活在此時”展覽,這是中國官方第一次在海外舉辦當代藝術展。一系列的官方當代藝術展覽如圣保羅雙年展、巴黎中國當代藝術展等也隨即展開。
一些有利于整個藝術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即將出臺,或業已展開討論。2005年發布的《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對政府鼓勵的文化企業,從贏利之日起三年之內免征企業所得稅,這對市場中重要的活力因素——畫廊等是重大的利好消息。而畫廊之前劃歸零售業,現在劃歸文化產業,并將享有一定的優惠政策。關于藝術品抵稅的方案在民間早已討論多年,目前也在日漸受到官方的重視。當代中國藝術正在迎來一個趨向合理的體制,無論哪種風格,學院寫實抑或先鋒前衛,具有創造力、原創而真實的藝術永遠是學術界與收藏界的期待。無疑,需要畫廊等社會多方力量推動與贊助的中國當代藝術,也將因之獲得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獨辟己徑: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之選擇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海內外藏家在一年多迅速推出一些藝術明星,儼然時尚:去歲之春“寫實畫派”之王沂東、艾軒,秋日的劉小東、陳丹青,今春轉至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曾梵志、周春芽等,而這一時期恰是畫價迅速飆升至一個高點的時期。此時入藏或非對每位藏家都合適,不是藝術家們的作品不好,而是從眾起舞不足取,且收藏是建立在個人喜歡基礎之上的學術與財力的均衡。從經濟學角度,《史記·貨殖列傳》里的名言“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古人樸素而智慧的道理至今有效。
畫價飆升至高點,先藏者自開始出畫。若接手者為為終極收藏最佳,中承者尚好,切莫做經濟學里的“最大笨蛋”。有位藏家說得好,投機者最怕市場“不好”(低迷)。對于長線收藏的買家來說,按既有規劃緩步走,市場短期的波動對他沒有大影響,故也會笑在最后。
那末,在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日漸灼熱化,在價格日高的市場行情下,如何確定自己的取向呢收藏呢?個人認為,不管實力何如,如欲下一輪收藏獲得成功,均需劍走巧鋒,尋得蹊徑,從而獲得成功。以下幾類或可關注:
一、當代美術史上占有位置的作品。
此類作品對于學術儲備良好、資金雄厚的公私美術館、收藏家、基金會尤為適宜。
這其中以參加重要展覽、重要美術史著述的作品為主。重要的展覽包括星星美展(1979,北京)、中國現代藝術展(1989,北京)、廣州油畫雙年展(1992)、后八九中國現代藝術展(1993,香港)等等。美術史著作則有《中國油畫文獻(1542-2000)》(趙力、余丁主編)、《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呂澎、易丹)、《中國現代藝術史1989-1999》(呂澎)、《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以及海內外重要展覽的圖錄等等。
當然,由于相當一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公立機構收藏,一些藝術家只能收藏他們特定時期的作品。但中國的公立美術館自1979年以來在當代性作品的作品存在重要的缺失,相當多重要的作品流失在外,或未被納入收藏視野,這是我們國家文化的可悲,也給私人藏家以巨大的機遇。實際上,從去年春拍開始,北京等地的一些新、老藏家已經開始著手此類收藏,市場的迅速成長已經證明了他們業已獲得初步成功。個中收藏豐富者已然在謀劃成立私人美術館。
隨著王璜生、范迪安等著名策展人、評論家開始主掌廣東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等國內重要美術機構,官方對當代藝術的收藏正在加強。或許,這給藏家帶來壓力與競爭,但從宏觀上角度來看,恰恰值得慶賀——當代藝術在國家文化戰略的分量上正在加重,藏家既有藏品也無形升值。藝術屬于全人類的文化財產,他們的歸宿最終也是回歸大眾:美術館。
需要注意者二,后者遠重于前者:1、要有實力。2、精干的顧問團隊,建議可參考極為成功的姚明的“姚之隊”,由策展人、美術史家、美術館館長、大學老師、投資顧問、在校學生各一名組成,人員亦可酌情調整。總之要由不同身份組成,聽取各方獨立意見,歡迎爭鋒。
二、明天的蔡國強、方力鈞、劉小東、曾梵志。
也即新銳藝術家,年輕新一代。
曾梵志的《面具》2006年6月3日在北京華辰以275萬元為藏家拍得,創下畫家全球拍賣紀錄。這一價格已非一般藏家所能接受,且目前趨勢是畫價將進一步上揚。那末,愛好藝術,樂于收藏卻不見得有此實力者,怎末辦?
其實很簡單,去發現、發掘新的、價格尚低的“曾梵志”——不同實力有不同的玩法,關注新的藝術家,推出你的劉小東、曾梵志。5—10年后,別人買你的眼光,更精彩,更有成就感!想想看,這個過程就是書寫、創造當代美術史的過程,何種滋味?
選取的標準一般還是從美術學院著手。雖然似乎學院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然而,無論如何,在中國,學院是藝術資訊最為發達的地方,這里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生態圈,美術學院的學生接受扎實的技法訓練,不斷的參觀展覽、交流、討論。他們充分利用著或顯陳舊的固有體系,在畢業后、甚至學習中努力破繭化蝶,以期建立其個人判斷,求得風格初成。中國有大量的美術學院,其中以北京的中央美院、重慶的四川美院、杭州的中國美院等為翹楚。后起之秀,源而不斷,擇其嘉者可也。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則你選的畫(或當代藝術作品)要喜歡,這是所有收藏的前提。其二,如若以市場體現他們的價值,市場在5年后。切勿殺雞取卵。這5年是你給藝術家做工作的5年:出畫冊、做展覽、推介給重要的策展人、學術機構。如果純粹愛好,又欲升值,而自身工作繁忙脫不開,就在重要學術性展覽挑選藝術家,如上海雙年展、成都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等等。而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成都等地都還有大大小小各種類型展覽,非常活躍,同樣值得關注。
也可跟隨眾所認可的知名誠信的畫廊,他們會進行多方位的推廣、推介工作。在北京,798工廠藝術區、酒廠藝術社區、草場地等地的畫廊、藝術空間最值得關注,其間的藝術家工作室很多也有開放日。拍賣行則選擇注重品質,拍品有選擇,誠信專業的公司。不過,拍賣行是二級市場嚴格意義上說只推動一級市場業已成熟的畫家。
倒買倒賣不是收藏,也降低了自身的品格,擾亂了一、二級市場的步驟。還以曾梵志的《面具》為例。6年前畫家以7500美金售給畫廊,畫廊以1.5萬美金賣給藏家。6年后拍賣275萬元人民幣,藏家獲利20余倍!
國外經常有收藏家,兒子賣父親的畫,孫子出售祖父的畫,一幅抵得上當初整個的收藏所花費用。常常疑惑:為什么大部分買畫的人沒有被這種前景誘惑?
蹊徑多有可尋,如當代攝影、解放區十三年版畫、民國老油畫等等,無非各人根據愛好,選定門類,注意個中存在問題,在藏中習而樂,不及一一備述.
(文中幣種如未特別注明均為人民幣,原載《東方藝術·財經》2006年7月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