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震一時的《民報》
名震一時的《民報》
名震一時的《民報》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與黃興、宋教仁等一起組織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并決定創辦《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民報》創刊,“民報”二字為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發刊詞是由孫中山口述大意,胡漢民執筆完成的。該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述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該報屬于綜合性政治刊物,32開本,每期150余頁,6萬余字,是中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最重要的輿論工具。內容設有論說、時評、紀事、談叢、譯叢、小說、圖畫等欄目。同盟會的許多會員如廖仲愷、宋教仁等都在《民報》上發表過重要文章。
《民報》自創刊始,就旗幟鮮明地公布了自己的六大政治主張,即:傾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建立共和政體;土地國有;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主張中國日本兩國之國民的聯合;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之革新事業。
由于《民報》當時一直站在時代潮流的前沿,因而迅速成為了進步輿論的領導核心,深受海內外革命志士的歡迎。該報創刊號先后印刷過6次,以后各期也經常再版,最高發行量達數萬份,成為當時影響極大的刊物。
筆者還通過有關收藏書籍了解到,《民報》對社會影響之所以大,不僅因為它是同盟會的會刊,而且與寫作者和編輯的水平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該報最初的名譽編輯為張繼,實際編輯是胡漢民。胡氏的國學水平很高,思想也極敏銳,他編輯了前6期。
第二任編輯為章炳麟,更是國學大師,他曾因“蘇報案”入獄3年,1906年6月29日一出獄,便被同盟會派人接到日本主筆《民報》。他主編了《民報》第7期至第18期,因忽患腦病,中途改由陶成章編輯了4期。從第23期起又歸章氏編輯,但僅出兩期便被清政府與日本政府聯手查禁。后經孫中山出面斡旋又秘密地出版過兩期,最終于1910年初被迫停刊。《民報》前后出版了26期,章炳麟共編輯了16期。
雖然《民報》出版時間不足5年,但它使革命黨思想得以廣泛傳播,使相當一批接受過新學教育,有進步意識的人士耳目一新,從而由思想上同情革命到全身心參加革命,使革命力量日益壯大。(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張治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