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百藝:鬃人
民間百藝:鬃人
民間百藝:鬃人
鬃人的制作并不復雜,到目前止,只有北京藝人制作,很少見到其它城鄉制售,連與北京距離百公里之遙的天津也未出現這種工藝美術品。
在過去和現今的北京琉璃廠、隆福寺廟會(已改市場),常見有小販用撣子把敲擊銅盤邊沿,當當作響,盤中有大如手指的彩衣小人轉動,手臂有的還能舞動刀槍棍棒,非常有趣。這就是鬃人,也叫“盤中好戲”。
鬃人就是穿上彩紙戲衣的小泥人,在泥人底部加一圈鬃絲,從前多用豬鬃;現在多用棕櫚樹皮纖維。鬃人的藝術,在于古裝或戲裝外觀造型。豬鬃豎立有彈性,放在銅盤上,經敲擊震動,鬃人就能移動。它的吸引力,首先是富有美感的泥塑頭部,并且沒有其它動力設備,便可運動回旋。鬃人成本價格很低,但能活動,所以很受歡迎。
鬃人的出現,據傳在明末清初。近百年來,“王家鬃人”很有名。王佩春于1915年在巴拿馬賽會上獲銀獎;兒子繼承父業,堅持這種民間工藝,并幫助、培養了新鬃人名師白大成。王家的鬃人,造型從“皮影戲”發展而來;白大成的鬃人,旗袍戲裝,及手用刀槍等道具,受京劇影響很大,都不愧稱為“盤中好戲”。(信息來源:今晚報 張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