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筆下生丘壑
王鐸筆下生丘壑
王鐸筆下生丘壑
王鐸(1592至1652),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癡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王鐸經歷明清兩個朝代,處在一個政權不穩定的社會里,位尊相國,而后世揚名的卻是他的書法藝術。清梁喻《評書貼》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其“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鐘元常,雖模范鐘、王,亦能自出胸臆。”在明朝的書壇上,當時的趙孟兆頁、董其昌的書法風靡一時,但王鐸以自己獨特的筆調,酣暢淋漓的筆墨,蒼郁跌宕的行氣,雄強遒勁的筆力,打破了趙、董娟秀見長的書風,獨辟蹊徑,使人耳目一新。
王鐸書法諸體悉備,尤以行草書見稱。他行草宗二王,參以米家書風,正書出自鐘太傅。王鐸學書非常用功,13歲得斷本《圣教序》,臨三年,字字逼肖,他平生最得力的范本是《宋拓淳化閣帖》,朝夕揣摹,愛不釋手。
其他好的法書如《蘭亭續帖》、《米襄陽帖》都日夜臨摹,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養成渾厚的功力,形成了他飛騰跳擲的草書風貌。
王鐸的草書特色之一,是著眼于字的結體和章法的參差錯落,整體首尾貫氣,布局調和。王鐸書法的另一個特點是非常注重墨法,落筆之前,筆含墨極飽,一經落紙,勇往直前,筆墨自然形成枯澀濃淡的效果,層次非常豐富。
王鐸于順治三年,55歲時書的《草書杜詩卷》,是他的成熟作品。在兩丈多卷幅中,行筆縱而能斂,猶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把書法藝術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圖中所示《吹夢俚作》行草書風,融米芾和唐人筆法于一體,用筆古拙,氣韻生動,是王鐸書贈被他尊為“老公祖”的臨皋前輩的。行筆節奏明快,字與字連斷自如,用墨濃淡相間,墨色富有層次變化,枯實互應,點畫錯綜,結體長于易位,險峻挺拔。章法大小錯落,筆勢穩健,放而能收,縱而能斂。行間的呼應更為精彩,就此幅而論,第一、二行留白較大,顯得疏朗,第三行與第二行之間較緊些,加之款跋密集,整幅氣勢以中偏左,給人的感受卻疏不見疏、密不見密。
此類作品在他眾多的草書條幅中屢見不鮮,亦是他獨有的風格。(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陸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